
今晚在重庆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传来喜讯——上海昆剧团全本55出《牡丹亭》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这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上海文艺院团守正创新的肯定,更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闭幕式上,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当晚,全本《牡丹亭》的两位主演罗晨雪、胡维露表演的“惊梦”片段,作为开场节目为本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拉开大幕,向全国观众展示上海昆曲艺术的精湛水准。
凝心聚力,上海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
谷好好在获奖后感言:“今晚,站在这个承载着中国文化艺术最高荣誉的舞台上,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与激动。这份殊荣,不仅属于上海昆剧团,更属于滋养我们的这座城市。正是上海特有的文化气质与艺术氛围,让我们有勇气、有底气、有信心去挑战全本五十五出《牡丹亭》这座文学与艺术的高峰。”
获奖喜讯传来,上昆全团上下倍感振奋。
“杜丽娘”罗晨雪深知,这部作品凝聚了太多心血——从排练到呈现,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整个团队的坚守与付出,“能在舞台上演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传奇,我深感幸运。”而“柳梦梅”胡维露也十分感慨这一路风雨兼程、历经考验,既收获了观众的喜爱,更深切体悟到传统文化复兴的澎湃力量。每场演出的背后,是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凝心聚力。
2023年,罗晨雪和胡维露两位主演正是凭借该剧,分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生动诠释了昆剧“戏以人传、人以戏立”的丰硕成果。

《牡丹亭》文华奖参评演出时人潮涌动

全本《牡丹亭》历经四年多艰辛打磨、笃定前行,岳美缇、蔡正仁、张静娴三位前辈艺术家全程把场。听闻喜讯,岳美缇喜不自禁:“数十载梦想,今朝得圆!” 《牡丹亭》是昆曲史上最闪亮的坐标之一,是无数人心中萦绕不去的梦,众多生旦演员都是从“游园惊梦”迈出舞台的第一步。而今,上昆一代代青年演员已茁壮成长为观众喜爱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这让岳美缇感到欣慰。
蔡正仁同样第一时间送上祝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上昆艺术水准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剧团多年来守正创新艺术实践的高度认可。愿上昆以此为契机,继续潜心创作、精研技艺,排出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剧目,让雅韵清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路陪伴年轻后生走过来的张静娴,听到消息热泪盈眶:“当下文艺繁荣,佳作频出,文华奖对昆曲的肯定与褒奖,给予坚守岗位的我们极大鼓舞。我们会以此为动力,守护、传承好六百年昆曲瑰宝,创排更多好戏,培养更多青年人才,回报社会的支持与厚爱。”
守正创新,“上海出品”品质彰显绽光芒
将汤显祖的文学巨著完整呈现于舞台,是几代昆曲人共同的梦想。上海昆剧团建团47年来,历经十余次对《牡丹亭》的打磨与演绎,为全本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上昆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精神为指引,探本溯源、钩沉史料,以今人视角诠释古典精粹,推出全本55出《牡丹亭》,通过上、中、下三台大戏的体量,实现传统经典的当代回归。
导演郭小男秉持“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创作理念,携手主创团队,聚焦剧目的高质量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呈现。冲刺阶段,在导演郭小男的带领下,团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重新审视剧目,对剧本结构、表演神韵、舞台节奏、艺术完整性等方面进一步打磨与雕琢,将“品质把控”纵深掘进。

上昆全团上下托举这台戏走上最高舞台
自2022年首演以来,全本《牡丹亭》已演出逾60场,足迹遍布世界17个城市及重要艺术节,并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等重要展演活动。该剧创下上海昆剧团单部作品演出场次与演出收入的历史新高,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全本《牡丹亭》的创排,是一次向古典致敬的深度跋涉。上昆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是坚守昆曲艺术的本体精神和美学核心,是对数百年传承的文脉与技艺的敬畏;“创新”,则是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以当代的审美视角和舞台语汇,让这部经典焕发出契合时代脉搏的新生命。
尤为可贵的是,上昆国宝级艺术家岳美缇、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李小平担任艺术指导,倾囊相授,而演出阵容全部起用青年演员。这一传承模式,确保了昆曲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台凝聚几代昆曲人心血的艺术精品,正以与时俱进的舞台表达,让六百年昆曲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