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干字当头抓落实
山水为纸 乡愁为墨 绘旅居云南新画卷
尹馨 刘怡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给人民网网友回信,以“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深情邀约,再次点燃了人们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向往。信中说:“我们实施旅居云南三年行动,打造3000个重点旅居村,让云南的绿水青山化作更多人的‘第二故乡’。”
从滇池畔到澜沧江边,从古村落至新城镇,这封回信,如一缕春风,吹拂云岭大地。近日,云南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的若干措施》,提出将持续丰富“旅居云南”产品供给,编制“旅居云南”发展规划,建设旅居新型文化空间,同时发展一批“旅居云南”消费集聚区、特色步行街。
蓝图已绘就,云南各地正以山水为纸、以乡愁为墨,书写着旅居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住进滇池边的海晏村看日落。”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海晏村,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代表。有600多年历史的海晏村位于滇池沿岸中段,视野开阔,生态资源丰富,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小精灵红嘴鸥都会来到滇池边,在夕阳下自由飞舞。在这里,游客能够体验“吃住行游娱购”等不同业态和产品,文化消费和旅居产品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在滇池周边,海晏村是独一无二的。”大渔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铁介绍,全村约800户人家,有1100栋房屋,目前出租120栋左右。2024年,海晏村游客量超300万人次,带动消费1.05亿元。
王宁给人民网网友的回信让李铁感到振奋。今年,李铁的办公桌上摆上了多份新规划:结合市场需求,海晏村正和更多企业展开合作,设计中、短、长不同时段的深度旅居产品;以海晏村为核心,旅游路线向滇池沿岸拓展,刚刚贯通的108公里滇池绿道串联起环滇池的58个湿地;古民居、民俗活动、非遗工坊与呈贡土八碗、豌豆粉等美食齐发力,打造“旅居海晏”的样板。
“今年,我们引入了云南省首家载人无人机企业,发展低空经济,不断丰富和提升海晏村的整体业态,让游客和旅居客能从更多角度欣赏滇池之美。”李铁说,预计到今年年底,海晏村会再形成136栋民宿,达到500个床位。
海晏村的滇池日落。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改变同样发生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六郎城村。
因为一株“仙草”,六郎城村从过去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人间“仙境”。现在,因为这封给人民网网友的回信,一条集生态农业观光、历史文化体验、民族特色食宿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康养旅居产业链加速成型。
“石斛康养”是六郎城村发展旅居的一大特色。“作为六郎城村的运营方,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石斛产业和悠久的六郎文化,盘活山林土地、农村闲置老屋等资源资产,打造极具特色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云南凌垭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玉谋信心满满。
2024年,六郎城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是2014年的15倍,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33.35万元。今年,随着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石斛生态观光园、丛林石斛万米观光长廊等项目的建成,企业、村民、村集体实现共赢增收。
六郎城村。六郎城村运营公司供图
从“旅游”到“旅居”,并非一字之别。从城到镇、从乡到村,旅居的内涵不断拓展,不止于地理迁移,更指向生活形态的升维。
道路修整、环境改善、宣传推广……为当好“艺术家第二居所”的“店小二”,大理白族自治州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洱海周边村子的“硬实力”,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创意新业态企业、人才入驻,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近年来,当地吸引了长期旅居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约2万人,“新大理人”已超过30万人。
传统旅游大县昆明市石林县,拥有“石林风景区”和“阿诗玛文化”两大旅游IP。这个春天,距离石林风景区仅1公里的五棵树村迎来发展新气象。这个曾经靠景区流量吃“旅游饭”的彝族村寨,数十家民宿正忙着升级改造。“这两年,来村里常住的游客多了不少,短途游客和旅居客需求不一样,村里不少民宿,正根据旅居客的需求进行升级改造。”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所忠明说。
这几年,守着石林风景区吃“旅游饭”的五棵树村迎来了更多旅居客。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这股“旅居”热潮带动的不仅是“硬件”升级,还有“软件”保障。公交优惠、景区折扣……石林县不断加强旅居产业规划引导,提升对旅居客的各项服务,成立旅居工作专班,出台旅居产业扶持激励政策,推出《旅居石林生活指南》,并面向全球招募“旅居石林氧生计划”体验官,让旅居客收到诚意满满的“同城礼包”。
今年3月中旬,石林率先在昆明市成立旅居协会,整合餐饮、宣传、交通、景区等旅居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未来,旅居协会还将整合各方资源,引导乡村、康养等多种旅居业态协同发展,让石林县从“旅游目的地”向着“品质旅居地”迭代升级。
始于山水,是绿水青山的馈赠;归于烟火,是千家万户的生活。2025年,云南正以“旅居”为媒,让生活在云南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