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在工作室作画。

在谷艺术空间。
近日,在位于阳东区沁林山庄的一处工作室内,一场名为“阳江原创音乐会”的近距离Live House正在举行。
声乐光影中,绘画与雕塑静立交织,于空间四处散发独特的艺术气息。钢琴、吉他、康佳鼓、麦克风……不插电音乐现场,音乐人低吟浅唱,观众席陶醉热烈,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关于热爱与真实”的夜晚。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在谷艺术文化传播创立的初衷。工作室想将这里打造为一个打破艺术边界,融合艺术资源,发现艺术家,感悟艺术之美的理想之境。
●赵强 黄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编剧到艺术教育 用故事搭建审美桥梁
在谷艺术文化传播两位主理人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也是工作中的黄金拍档。2016年跨界电影领域,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以及电影声音制作。2018年底至2019年参与电影《八佰》《兰心大剧院》的声音幕后制作。
在继续创作电影剧本的同时,她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在阳江,用三年时间创立了在谷艺术文化传播工作室,将创作的热情与叙事的敏感,投入到了艺术空间的创立。工作室融合了绘画、雕塑、声音、戏剧、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内容,她们试图打破艺术边界,提倡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也希望把这样的想法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中。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片静谧空间,感受美、表达自我。”在谷主理人李女士表示:“希望通过这个艺术空间,让更多人来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她认为,艺术更重要的是打开视野,探索观看世界的方式,所以在谷会持续输出,不定期策划各种展览。十一月初,“时间的波纹”——龙泉窑青瓷展即将拉开帷幕。
打造“第四课堂” 在孩子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
在谷艺术的名字取自《庄子·天运》“在谷满谷”,意为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引申为“道的无所不在”与“人物的充盈”。主理人表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艺术黄金’。艺术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触及的心灵聚集地。”
工作室还会开展绘画等艺术培训,过程中穿插艺术史、艺术鉴赏、电影与音乐元素。而每月第四节的“艺术家计划”,则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打开视野之窗”。
“我们想做的,不是教孩子画出一张漂亮的画,而是让他们在艺术中学会感受、表达与思考。”在谷主理人介绍,工作室创立的“第四课堂”是区别于学校、家庭、传统培训之外的“成长补充空间”。具体教学上,工作室会在每月一次的课程中,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电影、音乐、文学领域的艺术家,以客座形式走进课堂,与学员面对面交流。
“艺术不是孤立的。电影中的构图、音乐中的节奏、文学中的叙事,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养分。”在谷主理人表示:“我们希望以更宽的视野,在孩子心中播撒一颗艺术的种子。”
设立“驻场艺术家” 希望成为“艺术家的创业平台”
与此同时,在谷艺术也希望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创业平台”。主理人表示:“我们希望能为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提供展示、教学、交流的土壤,让他们在创作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发展的双重成长。”
工作室除了流动的“艺术家计划”,还设立了“驻场艺术家”机制。阳江青年雕塑家梁鹏飞则为“第一人”。他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后赴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攻读硕士,作品多次参展,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教学体系。
“我不是来‘上课’的,我是来陪伴他们成长的。”梁鹏飞说。在他的课堂上,素描、色彩、速写、雕塑都不只是技法训练,而是与艺术史、美学鉴赏甚至音乐与文学、电影交织的“整体体验”。
“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在户外写生,有人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们先用颜色表达‘心中的天空’。有人画成紫色,有人涂成灰色——那都是他们真实感受到的世界。”梁鹏飞认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保护每个人的独特性”,并帮助他们找到表达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