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十四五”时期,贵州锚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探索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这五年间,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循着战略指引实现华丽转身,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人居环境到民生保障,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这五年的变化,不仅写在山村的山水间,更刻在村民的笑脸上。
秋高气爽,云雾缭绕。黔南州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老木屋改造而成的文创工作室错落有致,田坝间的稻浪与艺术家的画作相映成趣。林女士带着儿女在山林间的画室肆意挥洒笔墨,已经住了一个多月:“原本计划只住几天,结果孩子跟着艺术家学画入了迷,索性住到开学。”

如诗如画的洪江村
洪江村党支部书记韦永俊仍记得,彼时的洪江村还是另一副模样。公路狭窄得容不下一辆汽车,全村没有一间卫生厕所,排污管网形同虚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基本上没什么人知道这里,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哪怕有游客到访,来了转身就走。”韦永俊摇了摇头,“没有产业支撑,压力巨大。”

洪江村村民房屋的白墙上绘制了精美的图案
更让人揪心的是村民的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子渐渐变成了“空心村”。不仅荒废了原有的布依族传统干栏式民居等乡村建筑资源,让别具一格的“福马文化”“桥陶文化”等传统民俗也失去了传承载体,乡村活力日渐衰退。
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点对点帮扶洪江村,引入艺术家活化老房的理念,邀请北京、广东等地的艺术家们前来考察。如诗如画的宁静乡村与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让文艺工作者眼前一亮,105名国内外艺术家(涵盖绘画、诗歌、作家、非遗传承等领域)先后“认领”老房屋,为48栋闲置农房注入艺术基因。

艺术家工作室内的诸多装饰材料取自洪江村周边的森林
“时代在发展,民俗文化要想融入当代生活、被更多人接受,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正是艺术家们为洪江村带来的新思考。”站在福马广场,省教育厅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陈仕涛指着广场上“福”与“马”的地标景观认真介绍。
他解释道,在当地传统中,若有老人生病,儿女需扶老人上马,这一“扶马”习俗承载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希望这份心意能有更普世、更易感知的表达。”艺术家们由此将“扶马”改为“福马”,既保留文化根脉,又赋予“吉祥有福”的新寓意——“福”字用当地特色建筑材料砌成,“马”则以活泼的骏马造型呈现,让传统与创意自然融合。

洪江村福马广场
2021年至今,产业培育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村集体合作社盘活闲置资源,推出研学套餐、农家菜体验等服务;村民通过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家政服务等获得多重收入。“旅游旺季时,民宿全部预约满房,已经有越来越多游客了解到原来贵州有这样一座‘艺术村’。”韦永俊介绍。目前当地政府还鼓励村民种植福马古稻,推动传统农耕更加健康、环保,让散装农产品变成民宿配套的特色商品,保护乡村农耕文化独特性。
五年来,政府配套建成乡村道路,旅游大巴可开进村;实现路灯、排污管网和卫生厕所全覆盖,研学接待中心等公共空间相继投用。“以前游客来了没地方住、没地方吃,现在一次能接待400多名学生。”韦永俊给出一组数据:全村年接待游客从不足千人增至6千人到1万人不等;今年以来,接待研学游客已有6500人、工会康养人员1700人;2024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00元。

贵州省教育厅派驻洪江村第一书记陈仕涛向当地村民了解情况
艺术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村民们开始主动打理庭院、栽种花草,昔日的居住环境愈发雅致,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处处透着向上的活力。
看着洪江村的崭新面貌,韦永俊透露,未来将重点引进专业团队与龙头企业,在保障村集体股份的前提下提升产业运营专业化水平,同时持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陈仕涛则忙着推进“两黄一青”旅游路线建设,优化研学课程。“洪江村群山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村民房屋焕新颜
从昔日贫困村到“国际艺术村”,从无人问津到“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洪江村以艺术为魂、生态为本,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韦永俊所言:“不是为了旅游做旅游,把内容做好了,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这座山间艺术村的蝶变,正是贵州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蓠芊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