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作品,该剧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地下工作者为原型,真实再现了1949至1950年间台湾的秘密斗争与生死暗战。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成为剧集创作的灵感来源,展现了台湾隐蔽战线上的英雄风采。

《沉默的荣耀》于9月30日在CCTV-8首播,并同步登陆爱奇艺和咪咕视频。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该剧最高收视率达3.13%,收视份额为12.47%,荣登全国同档期第一,累计触及观众超过10亿人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26亿次,35岁以下观众的观看占比超过55%,并达成了78%的完播率。
导演杨亚洲回顾了创作历程,表示剧组致力于复原1940年代台湾的历史场景,重现隐蔽战线的艰辛岁月。他强调,《沉默的荣耀》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来自对英雄的敬仰与坚守的信念,让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剧本总编剧卢敏讲述了创作的艰辛历程。自2018年起,团队便开始了七年的剧本打磨,并透露三位90后编剧的加入为剧集注入了新的视角。在创作过程中,团队始终坚守历史真实的基础,同时融入艺术表现,使得悲壮与崇高贯穿始终。她特别感谢烈士家属的信任与支持,认为这种精神力量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主演曾黎谈到,她在扮演王碧奎一角时,深刻感受到了“沉默是一种力量”。她饰演的王碧奎作为吴石的妻子,面对动荡局势展现了坚韧与隐忍。她从初时的疑虑,到后来的理解和支持,最终成为丈夫信仰的坚定同行者。
饰演陈宝仓的那志东回忆起接到角色后的准备过程,他通过查阅史料、访问烈士后人,深入了解陈宝仓将军的真实面貌,力求通过精准的表演还原英雄的精神。他表示,只有真正理解了英雄的内心,才能将这一形象呈现得更为生动,这部剧能获得观众认可,是对隐蔽战线英雄精神的真实反映。
《沉默的荣耀》得到了烈士后人的高度评价。在座谈会上,吴石烈士的孙女吴红回忆了家族历史,并讲述了三代人背负的“沉默的荣耀”。她表示,感谢剧组让这些沉默的英雄重新被铭记。她激动地说:“爷爷的荣耀沉默了75年,如今终于让世人看到。”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也深情回忆起奶奶赴台的决绝,感谢剧组以匠心塑造烈士形象,并为两岸观众带来了情感共鸣。
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央台办和国家安全部的代表也对该剧给予了肯定,认为《沉默的荣耀》以“真”立剧,以“情”塑人,展现了对隐蔽战线烈士英雄的历史责任感,同时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实现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剧集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社会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京盛指出,剧集通过“悲情之力”感人至深,尽管剧中讲述的是一次失败的历史事件,但展现的却是英雄不屈的精神,充满了革命史诗的悲壮美。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沉默的荣耀》通过忠诚与背叛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信仰的伟大力量,同时以家庭的温情映衬信仰的坚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悲壮美学”。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剧集将历史事实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象,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激发了观众的英雄主义情感,证明了只要主旋律作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就能够引发深层共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则认为,《沉默的荣耀》不仅仅是在“演”一个故事,更是在“塑造”信仰,为历史的忠骨还魂,为沉默的英雄发声。这部剧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搭建了历史与当下之间的精神对话桥梁。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剧集的成功有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主创团队的应变能力,他们挖掘福建、江西两地的文化资源并持续打磨选题;其次,剧集从生活中的真实出发,勇于用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展现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优秀的创作团队为剧集提供了高质量的艺术表现,这使得剧集在思想、艺术和制作上的精深与精湛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了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