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正平,汉族,笔名书乐轩,1968年出生,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人,自幼爱好书画,买书法字帖临帖练习,勤学苦练,仔细琢磨,近些年专攻隶书,吸取古人书法精华的同时,向现代书法名家名师同仁,求教学习,受益匪浅,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平时自学剪纸,现为温州外来书画家联盟会员,温州瓯派书画研究院院士,镜心书画院院士,一腾书画院院士,池州市贵池区书协会员。书法作品2015年入选温州市展览馆获奖,2016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司邮政集,2019年12月份隶书沁园春雪入选纪念一代伟人同志诞辰126周年荣获银奖,2021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限量版纪念珍藏邮册,书法作品深受网络朋友们的赞赏。



墨韵春秋,隶写丹心——记书法家杜正平的艺术修行路
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执着的耕耘者,杜正平老师以隶书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长河中泛舟求索;他以匠心为笔,在纸墨之间镌刻着对书法艺术的赤诚与坚守。他就是杜正平,一位将几十年光阴熔铸于笔锋,在隶书领域深耕不辍,同时兼修剪纸艺术的民间艺术家。其艺术之路,是一段从爱好到专业、从模仿到创新、从传承到发扬的精彩修行。


书法之道,根基在传统。杜正平自幼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对书法的热爱如种子般在心底生根发芽。他深知“取法乎上”的道理,投身于浩瀚的书法典籍与碑帖之中,开启了漫长的临帖苦旅。杜正平对这些传世瑰宝怀有敬畏之心,他不是浅尝辄止,在临写《曹全碑》时,他痴迷于其“秀逸多姿、结体匀整”的风格,逐字分析笔画的起收、转折,琢磨字形的疏密、开合,甚至将碑帖置于案头,朝夕相对,让那些灵动的线条、典雅的结构刻进自己的审美意识里。临《张迁碑》时,他又被其“方劲雄浑、朴拙厚重”的气质吸引,着力体会刀刻与笔墨的交融,在雄强的笔意中寻找隶书的力量感。



现代书坛名家辈出,各有风格。杜正平老师不盲从、不偏执,而是带着自己对隶书的理解,去观察、去请教、去吸收。他关注现代隶书家对传统的创新表达,学习他们如何在坚守隶书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时代的审美意趣;他与同仁切磋技艺,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捕捉到他人的闪光点。这种“博采众长”的态度,让他的艺术眼界得以拓宽——他明白,隶书不是僵化的“古董”,而是可以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机的艺术形式。




杜正平老师将现代书家的创作理念与自己对传统的理解相融合,比如在笔画的质感上,既保留古人碑刻的古朴,又尝试赋予笔墨更多的灵动;在章法的布局上,既遵循传统的规整,又借鉴现代构成的思路,让作品在“守正”中透出“创新”的气息。这种兼容并蓄的学习路径,使他的隶书创作逐渐形成了“源于传统,又不止于传统”的独特面貌。



经过长期的临帖与交流,杜正平老师的隶书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观其作品,可感其对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典型笔法的娴熟驾驭,每一笔都透着扎实的功底。比如他的隶书作品,结体方正大气,笔画浑厚有力,字的波磔舒展有度,字的结构疏密得当,整体给人以沉稳、顺遂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期许。以圆形章法布局,隶书端庄饱满,外围环绕的小字又增添了层次与意趣,既体现了他对隶书单体字的把控力,又展现了对整体章法的设计感。



杜正平老师的隶书,既有传统隶书的典雅厚重,又有个人打磨出的质朴灵动。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他对隶书的长期专注——在无数个日夜的提笔、运笔、收笔中,他的手感、心性与隶书的韵味逐渐契合,最终让笔下的线条有了“杜氏印记”。这种风格不是刻意求奇,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是他艺术生命与隶书艺术深度交融的结果。



从临帖时的小心翼翼,到创作时的从容不迫;从对古人的亦步亦趋,到形成个人的风格面貌;从单一的书法创作,到跨界的剪纸探索,杜正平老师用几十年的时间,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轨迹。他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技艺与心性的交融,更是一位民间艺术家对艺术真谛的执着探寻。


未来,期待杜正平老师在隶书与剪纸的艺术之路上继续深耕,为我们带来更多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气息的艺术佳作,也期待他的艺术修行故事,能给更多热爱书画的人以启发——艺术的高峰从无捷径,唯有以初心为墨,以坚守为笔,方能在纸砚之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春秋华章。


杜正平老师将书法的审美融入剪纸创作,比如在剪纸的线条处理上,借鉴书法笔画的起承转合,让剪纸的线条或刚劲、或柔美,富有笔墨韵味;在剪纸的构图设计上,吸收书法章法的疏密错落,让画面层次分明、意趣盎然。这种跨界的尝试,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表达,更让他在不同艺术形式的碰撞中,对“线条”“构图”“意境”等艺术核心要素有了更通透的理解,反哺了他的书法创作,使其隶书在审美维度上更加多元。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