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效咏
2025年10月17日至11月27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行期间,500余项、共计1200余场各类演出展览活动,给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一场丰盛的艺术大餐。这一国际艺术盛会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走过26个春秋,早已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张金名片,跻身世界一流节展梯队,艺术节在引进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繁荣文化市场等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时至今日,艺术节依然能够引得万人翘首期待、一票难求,它的成功再次说明,中国从来不缺艺术市场,缺的是优质艺术供给和好的策划创意。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定位。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是海派艺术的发源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愈发铿锵,中国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端艺术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最核心的定位之一就是高端,每一届艺术节都把引进国际一流艺术作为核心内容,比如第一届的歌剧《茶花女》,便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联手推出,由意大利著名指挥家保罗·奥尔米担任指挥,英国皇家歌剧院著名导演屈克·扬执导;第二十四届55台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更是占比近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近九成,大大丰富和增强了艺术爱好者的审美体验,提升了艺术节的档次。尤其是敢于承接“五天演绎九部马勒交响曲”的气魄和格局,更是传为美谈,足以彰显上海场馆设施、市场运营、配套服务等软硬件支撑的成熟度。这是艺术节之所以广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成功,还在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艺术节在注重引进国际一流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端艺术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也很注重艺术节的普惠性。艺术节从创办伊始,就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宗旨,组织过许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及展览活动,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西厢记》、太原舞蹈团的舞剧《千手观音》等都曾在艺术节上与观众见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脍炙人口的话剧《平凡的世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打造的舞台剧《繁花》终季则将在本届艺术节上登台亮相,既满足了广大市民的艺术需求,也为艺术节聚拢了人气,奠定了艺术节长盛不衰的观众基础。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三个特点,是将“世界的”与“民族的”相结合,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同时,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各美其美。历届艺术节上,杨丽萍原创现代舞剧《十面埋伏》、湖南省博物馆的“永生之维——马王堆汉代艺术大展”等演出和展览,让口味各异的艺术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兴奋点。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合作呈现的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揭幕,将以丹尼尔·哈丁与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音乐会闭幕,艺术节囊括了指挥大师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等世界一流名团带来的艺术精品,也有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以及创作灵感来自新疆龟兹壁画的舞剧《龟兹》等民族艺术精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非常重视开拓创新。本届艺术节邀请广东省作为主宾省,精选大湾区舞台力作、美术大展、非遗展演与其他优质文艺产品,与组委会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全方位展示岭南文化的当代魅力。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广州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唯一一个不曾中断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闯路者。这些因素,使得广东始终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岭南文化也在接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洗礼后,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岭南画派就是与海派、京派鼎足而三的重要一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一次重要交流,也是艺术节的又一大创举。笔者相信,中国最具开放精神的两大文化流派的此次“重逢”,必将大大丰富艺术节的内涵,对于深化跨地域文化协作、推动两地文化共创与人才共育、共同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具有标杆意义。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