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重拾少年时的旧梦,师从著名画家邝文强学画国画。春天画红棉,夏日画荷花,秋天到了,画什么呢?就到莲藕塘去画莲藕吧。
依照自己的想象,莲藕塘那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地方。无论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画面,还是“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的意境,都是很令人神往的。
秋日的一个早晨,我们带着画架,来到了位于万顷沙的沙尾村。初到珠江出海口的这片土地,我们就感受到一派大沙田空阔寥廓的气象,目光所及是大片大片的藕塘,塘边种满了芭蕉树,随着清风轻轻地摇戈。不远处便是宁静的小村庄,造型简朴实用的房舍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涌边。我们置身于蕉风荷韵之中,这简直就是一片诗文所描写中的田园牧歌似的境地。

沿着悠长的机耕路,我们来到了莲藕塘边,藕农已先于我们在水塘里劳作了。他们穿着一身厚重的防水服,戴着竹笠,每人拖着一条小木船走向藕塘的深处。藕农弯着腰,沿着莲叶的根部,把手伸向泥土,挖出一段段肥美的藕瓜,然后抹去泥土,逐根放到船上。在一个位置挖上好一阵子,便推着小船往前继续再挖。看着他们刚劲的身躯,利索的动作,和写在脸上的愉悦,我们看到了一款款刚劲的造型,发现了一种劳动的健美,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

藕农在辛勤地劳作,我们也在画纸上将他们的形象勾勒下来。藕塘显得特别的安静,我们甚至听得见藕农从水面拿起藕瓜时发出的声响,还有就是风从芭蕉林穿过的动静。不经意间,时光已来到响午,小船上也逐渐堆满了一段段肥美的藕筒,只见藕农们整理好那满船的莲藕,正推着船往塘边走来,深深的塘水淹过了藕农的腰间,但他们依然有力推动着船身,一步步地朝岸边走来。艰苦的劳作,也并未抹掉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一位中年壮汉,在快靠近塘边时,发现我们在画画,还特意伸出手指,俏皮地做了个“V”字的手势,向我们展示出丰收的喜悦。另一位女农则用力撑着小艇,载着满船的莲藕朝着岸边缓缓驶来,那划船的身姿显得有力而矫健,虽然辛苦,但依然脸带笑意。靠岸后,耦农把船上的莲藕一把一把地放到塑料篮里,然后用水枪逐一喷洗干净。只见一条条藕筒粉白粗壮,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诱人。此时,来收藕的商贩已到塘边,小货车停成了一排。藕农又把一个个装满莲藕的塑料篮过称后装车,直至那些满载莲藕的货车离去,他们才站在塘边,互相用水枪往全身喷洗,待干净后,再脱去防水衣,轻松地离开藕塘。

望着藕农略显疲惫离去的身影,我们深感种藕采藕的不易,更感悟道,我们生活中所亨用的一切,哪一件不是别人劳动的成果,哪一样不是凝结着别人辛勤的汗水。我们今天在幸福地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更要对每一种劳动、对每一个劳动者心怀敬意。

此时我们的写生画也画好了,邝老师用水墨把一组莲藕画得硕大壮实,栩栩如生,塘主阿恩看后非常喜欢,问能否把画拍摄下来,用来印制莲藕包装箱用,邝老师欣然同意。我们便把画作铺平拍摄,用微信发原图送给塘主。我们想,正好以绘画,向莲藕塘的劳动者表示敬意!
本文作者:熊文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南沙区政协原主席。已出版诗集《大海的回声》《心灵的诗影》,散文集《如歌的旅途》。所创作的冼星海主题诗歌剧《大海的回声》,于2023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

上一篇:汇流|旅美画家甘锦奇:用传递音乐的笔触为故乡奉献更多作品
下一篇:珠宝上的时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