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 博
宋代,中国山水画完成了从“丹青”到“水墨”的风格转变。唐宋“水墨之变”的因素复杂多样,从墨的视角观探水墨画的形成鲜有人论及。宋代人们制墨、藏墨、品墨、夺墨、赠墨、试墨,出现了“墨癖”“墨癫”“墨隐”“墨仙”等称谓,宋人对墨的喜爱达到痴迷程度,掀起了一场“玩墨”热潮,激发了文人“水墨试验”的兴致,促进了水墨画技法的成熟。
“玩墨”的思想基础
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说明秦代服饰、军旗等均以黑色为主。汉承秦制,《汉书》记载,“虽有五时服,至朝皆着皂衣”,“皂衣”即黑色的衣服。黑色逐渐演变成现代语义的“经典色”,深受古今人们的偏爱。
道家美学。道家思想崇尚朴素静玄,强调回归自然。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五音”等人为声色会扰乱天道自然的静观。道家美学的“玄远”“深奥”“飘渺”“淡泊”与墨之黑白、冲淡玄远、朴素自然的属性吻合。墨的性质满足了道家哲学对自然的想象。
需求意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李后主舍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外,一概不用。项穆言:“墨不精玄,譬之养将练兵,粮草不敷,将有饥色,何以作气?”优质的墨犹如兵马之粮草。可见,书画家对良墨的需求意志是强烈且坚定的。
古人的尚黑观念、道家美学以及文人对优质墨的需求意志奠定了宋人“玩墨”风尚的思想基础。
从“玩墨”到“试墨”的转场
文人和墨工因墨相交,为进一步提升墨的品质,文人和帝王加入制墨序列,如“宋徽宗尝以苏合油搜烟为墨”,苏轼用高丽墨掺和“潘谷墨”制墨。社会顶层文人的制墨行为给宋代墨文化以极大的提振。
宋代文人对优质墨渴求欲望强烈。如遇妙墨便收藏起来,“藏墨”蔚然成风。蔡襄称:“余收歙州李氏父子四世五人墨。”李公择“悬墨满室”。吕行甫爱藏墨但不擅长书画,士大夫称之“墨颠”。好友间如发现藏有名墨会进行抢夺,苏东坡一日看到黄鲁直锦囊中有半挺承宴墨“遂夺之”。“李公择见墨辄夺”。文人间夺墨,沉浸于“玩墨”的嬉戏状态。此外,文人还会相互赠墨、题写涉墨诗词,墨成为文人传情达意和交流的重要载体。苏轼对当世墨品评曰:“潘谷、郭玉、裴言皆墨工,其精粗次第如此。”蔡襄曰,“廷珪为第一,廷宽、承晏次之,张遇次之,陈元又次之”。名墨难求,以至出现仿名墨以次充好的现象,鉴别墨成为文人“玩墨”的“必修课”。宋代不乏鉴墨高手,潘谷隔着锦囊摸一下即辨墨的出处,苏轼称之“墨仙”。
宋人“玩墨”不丧志。北宋石昌言蓄有廷珪墨不舍得磨用,苏轼戏言:“子不磨墨,墨当磨子,今昌言墓木拱矣,而墨故无恙,可以为好事者之戒。”苏轼道出了其藏墨观。苏轼曰:“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墨是文房耗材,蓄而不用则丧失墨的实用价值。苏轼闲时会对爱墨进行“品试”,即“试墨”,宋代文同、潘玙、张耒、李维等均有诗词描述“试墨”情景。藏而不用的“玩墨”观发生了转变,悄然通过“试墨”进行着一场“水墨试验”,推动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以“试墨”为动机的水墨试验
“试墨”是宋代文人怀古、闲逸消遣的一种方式。如北宋文同试墨情景:“烟云有佳尚,竹石得幽禀。闲窗覆旧局,晚阁试新品。”表现出一种幽静闲逸的雅趣。宋代语义“试墨”是对墨进行品鉴,《墨经》载,“凡以墨比墨,不若以纸比墨,或以研试之,或以指甲试,皆不佳”。苏轼曰:“世人言竹纸可试墨,误矣!当于不宜墨纸上。竹纸盖宜墨,若池、歙精白玉板,乃真可试墨,若于此纸上黑,无所不黑矣。”《墨经》中认为在纸上试墨为宜,苏轼进一步提出在“精白玉板”(纸)上试墨最佳。竹纸纤维粗而坚硬,墨不能入纸浸染。黄庭坚有惠玉版纸诗,此即唐代“两页重叠”的纸张的演进,即今之所谓夹贡,其纸实出自皖南。叶梦得认为歙州纸“不受墨,正与麻纸相反,虽用极浓墨,终不能作黑字”。
据推断苏轼所谓“精白玉板”产自皖南一带,其宜试墨的原因:首先,纸色白能衬托出墨色;其次是质地松软,易吸水淡化墨色,形成丰富的墨色晕染变化。显然苏轼反复做过“试墨”试验,在试墨中苏轼真正体验到唐代张彦远“运墨分五色”的观念。然而唐代水墨画风格并未发展成熟,宋代文人以“试墨”为导向的“水墨试验”不断进行探索。
如南唐后主李煜试李廷珪墨后曾命画师画水墨画:但见画面浓淡分明,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尽如人意。北宋张耒《试墨》诗:“金案冰窗净绝尘,砚寒龙尾縠生纹。澄江清浅汀洲静,忽有苍螭下吐云。”用“苍螭下吐云”形象地描述水墨交融的晕染效果;陈著《试墨》:“兔毫染上何妨浅,蝉翼写来可放轻。为爱淡中多酝藉,却嫌浓处太分明。”生动描述墨的浓淡深浅之变化。在试墨过程中观察笔墨晕染的干、湿、浓、淡变化是检验墨品质的重要指标。
书画家在“试墨”过程中观察到水墨的润染效果,体验了“试墨”过程中偶发的笔墨墨色变化。“试墨”之后,书画家书写或绘画来进一步检验墨的性能,获得了水墨绘画的经验。水墨画至宋代发展到高峰,这与宋代以“试墨”为动机的“水墨试验”关联密切。墨作为绘画材料为绘画提供了物质材料基础,同时,墨的哲理属性、文化属性、物质属性影响着水墨画艺术的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