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男人脸上都有的、在每个男人看来极为平常的胡子当时对梅兰芳来说意义重大,它有可能让他失掉生命,但能让他守住气节。”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由非虚构文学作家李伶伶撰写的《梅兰芳:最是那兰花般笑意的温良》是“四大名旦”丛书系列的其中一本。本书曾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奖。作者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细腻客观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翔实地展现了梅兰芳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多姿多彩的一生,可谓是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今天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1周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感受他的家国情怀,体悟一代京剧大师的艺术风骨。
蓄须明志(节选)

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梅兰芳住的靠近日本驻港领事馆的公寓成了他的不少朋友避难的好地方,虽然吃得艰苦些,但他们以为住得至少会安稳些,附近有日驻港领事馆,所以头上不会整天嗖嗖地飞过日军炮弹。
一天清晨,睡在客厅地铺上的女佣阿蓉起床后回到她的面向九龙的卧室,刚推开门就发出一声惊叫,众人闻讯一起奔过去,发现房间墙壁上有一个大窟窿,穿墙而过的一枚炮弹正静静地躺在床上!曾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过的冯幼伟此时则以行家的身份仔细揣摩它究竟会不会炸。梅兰芳是最后一个赶到现场的,见两哥儿子正得意地抱着一枚炮弹,连忙命令说:“还瞧什么?炸了怎么办?赶快想法子把它转移出去吧。”冯幼伟夸赞他说:“你可真像个穆桂英,指挥若定,也不怕牺牲自己的孩子!”
一枚登堂入室的炮弹让梅兰芳感觉到住得也不够安全了,他预感到香港恐怕是守不住了,心情自然不好。那几天,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总是紧锁眉头。一天清晨起床后,大家发现他与往日有所不同,那就是不再刮胡子了,这是颇让大家费解的事。要知道,他一向爱清洁,加之他是旦角演员,所以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他每天都刮脸,有时甚至还照着小镜子用镊子将胡子一根根地拔掉。此刻,许源来和冯幼伟指着他唇上初长成的稀稀落落的几根胡子问他:“莫非你有留须之意?”他严肃地说:“别瞧这一小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如果他们还懂得一点礼貌,这块挡箭牌,就多少能起点作用。”当年仅13岁的儿子绍武问他“怎么留起卓别林的小胡子”时,他也说:“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如果来了,还能强迫我演戏吗?”显然,他已经做好了香港沦陷的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天,他在和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马少波谈起当年蓄须一事时说:“当时只感觉到形势越来越严重,得想个法对付。有一天早晨正对着镜子刮脸,忽发奇想:如果我能长出泰戈尔那样一大把胡子就好了。于是我三天没刮脸,胡子还长得真快,小胡子不久就留起来了。虽没有成为胡须飘洒胸前的美髯公,没想到这还真成了我拒绝演出的一张王牌。”每个男人脸上都有的、在每个男人看来极为平常的胡子当时对梅兰芳来说意义重大,它有可能让他失掉生命,但能让他守住气节。

日军进驻香港后,到处横行霸道,不仅将英美侨民的住宅洗劫一空,时不时还要到中国人的家里搜刮财物。梅兰芳深知上锁是日兵翻箱倒柜的好借口,便将家里的大小箱柜都敞开着,日本兵也就没有了借口,只能东瞧瞧西看看,失望地离去。
日兵虽然偶有闯入,但始终不知道此处住的就是曾两次访问日本并深受日本人民欢迎的艺术家梅兰芳。而梅兰芳深知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多久,这些小卒的上司迟早都会找上门来的。
果然,一天上午10点左右,一个陌生人敲响了梅家大门,他指名要见梅兰芳。当梅兰芳刚迈进客厅,来人抢上前去,紧紧握住他的手,既激动又有点如释重负地说:“梅先生您真把我找苦了。我们一进入香港,酒井司令就派我找您,找了一天没有头绪,有人说您已经不在香港,可是据我们的情报,您没有去重庆……直到昨天晚上才有了线索。现在,我真高兴能够见到您。”来人叫黑木,在中国待了多年,能操一口流利的略带东北口音的中国话,曾任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梅兰芳的《生死恨》上演时,就是他曾通过社会局局长要求停演。开场白后,他方才道出他此行的目的:“酒井司令想见您,您哪一天有空,我来陪您去。”
既然日本人已经找到了梅兰芳的住所,对他肯定有所监视,原本就无法离开日军占领下的香港,此时就更加无法逃脱,不去见酒井暂时可以,却无法继续,一天两天可以拖,十天八天是拖不下去的。迟见不如早见,早见可以早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好早有打算。如此思忖片刻后,他回答黑木说:“现在就有空,现在就可以去。”说完,他回房取衣帽,顺便对冯幼伟说明去向。冯幼伟一听就急了,说:“您怎么能就这样轻率地跟他去,难道一点也不害怕吗?”梅兰芳回答说:“事到如今,生死早就置之度外了,还怕什么?今天不去,早晚也得去,莫非要等他们派兵把我押去不成?”见他如此镇静,冯幼伟便不再说什么了。正在梅家做客的中国银行职员周先生(一说周荣昌,一说周克昌)对黑木自称是梅兰芳的秘书,要求共同前往。实际上,他是自告奋勇保护梅兰芳的。

在亲友忐忑不安的目光注视下,梅兰芳和周先生跨进黑木的汽车。随着汽车渐渐驶远,亲友们的心也愈发揪得紧了。
梅兰芳和周先生在黑木的带领下乘专用小艇渡海来到位于九龙半岛饭店的酒井司令部。酒井正在开会,他们在一间昏暗的会客室里等待片刻后,酒井这才露面。双方一见面,酒井便套近乎:“二十年没有见面了,您还认得我吗?我在北京日本使馆当过武官,又在天津做过驻防军司令。看过您的戏,跟您见过面。”
这许多年里,梅兰芳见过的人不计其数,这其中也包括不少外国人,但他确实想不起来是否真的见过这位酒井,于是说:“也许见过,可是不大记得了。”
梅兰芳未回答前,就注意到酒井正盯着他刚刚长出来的胡子。果然,酒井被这胡子所吸引,顾不得双方是否见过面,以十分惊讶的口气问:
“您怎么留须了?像您这样一位大艺术家,怎好退出舞台?”
梅兰芳回答道:“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已经失去了舞台条件,唱了快四十年的戏,本来也应该退休了,免得献丑丢人。”
酒井愣了片刻,他是万万没想到梅兰芳会来这一手的,但他知道对梅兰芳这样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绝不能采取强硬手段,于是便说:
“哪里,哪里,您一点也不显老,可以继续登台表演,大大地唱戏。以后咱们再详谈,研究研究。”说完,他让黑木给梅兰芳一张特别通行证,又说:“皇军刚进入香港不久,诸事繁忙。您有什么需要,可以告诉黑木,让他给您解决。”

梅兰芳与酒井的初次交手就此作罢,他走出半岛饭店后重重地舒了一口气,正准备回家,却被黑木缠住。黑木坚持邀请梅兰芳去家里做客,梅兰芳推辞不掉,只得随其而去。吃完饭,黑木又拉着梅兰芳大谈京剧,然后又留他吃了点心。晚9点,梅兰芳见时间不早,担心亲友们焦急,便坚持要走。黑木这才放行,亲自陪梅兰芳和周先生过海,再派汽车将他俩送回了家。
在焦躁不安的等待中,时间仿佛已凝固了似的。梅家大小被不祥空气笼罩着,心情随着时钟分针秒针的嘀嗒声越发沉重起来,连晚饭也无心思吃了。天逐渐黑了下来,大家在屋里也待不住了,一起挤到阳台上,尽管黑夜遮挡着他们的视线,但他们仍然透过黑幕极力向远处眺
望,可他们望到的是惨淡月光下阴森森的山林,除此,他们看不到人影也看不到车影。
就在大家精神几乎快要崩溃时,传来汽车喇叭声,尽管声音很遥远也很微弱,但还是让神经高度紧张的人们捕捉到了,他们屏住呼吸等待那汽车逐渐驶近。汽车开到大门口,从车上走下来的正是梅兰芳和周先生,眼尖的梅绍武不禁大叫起来:“爸爸和周叔叔回来了!”正闭着双眼满脸愁容倚靠在沙发上的冯幼伟好像不相信似的追问道:“啊?是真的吗?可是真的?”谁也没有搭理他,大家都奔到门口迎接梅兰芳和周先生去了。
来不及脱衣卸帽的梅兰芳被大家簇拥着、追问着,他连声说:“别忙,别忙,等我放下帽子,擦把脸,再细细讲给你们听。”
梅兰芳叙述完后,众人悬了一天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过,梅兰芳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说:“今天一关虽然闯过来了,但你们别以为他们不难为我会有什么好意,我看出酒井这家伙够厉害的,准是想利用我。让他去做梦吧!”

果然不出梅兰芳所料,日本人对他的以礼相待实则是准备利用他,然而他们打错了算盘,他们的计划正如梅兰芳所说不过是梦一场。
想看梅兰芳表演的岂止酒井、黑木,日本内部报刊曾这样记载道:“日本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想看梅兰芳的舞台表演并派人去找,可是扮演旦角的梅兰芳因留胡子的缘故而拒绝登台。”
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胡须,在那特殊的年代,它成了梅兰芳的挡箭牌。
就在和酒井见面后不久,日军某部为召开庆祝占领香港的“庆祝会”,给梅兰芳发了一封邀请信,邀请他在“庆祝会”上表演一出京剧以助兴。巧的是那几天,梅兰芳因心情不好,火气上升而正患牙疾,半边脸都肿着。真是老天帮忙,他连谎话都不用编,借口都不用找,只请医生开了一张证明就赢了第一个回合。
日本人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一个月后,他们估算梅兰芳的牙疾好了,便又派人来找他,说是为了繁荣战后香港市面,请他出来演几天戏。梅兰芳此次的理由也是名正言顺的,他说他已多年没有登台,嗓子坏了,加上只他一个人在香港,既没有与之配戏的演员也没有乐队,不要说唱一出戏,连独角戏都唱不起来。
前两次的回绝还算没有多费神,第三次就麻烦些了。南京汪伪政府要庆祝“还都”,日本当时在中国的“梅、兰、竹、菊”四个特务机关之一的“梅机关”派人到香港,邀请梅兰芳出山,前往南京,并说将派专机来接他。梅兰芳仍以嗓子坏了、剧团不在身边等为由加以拒绝,可来人仍不罢休,反复劝说,甚至说先去了再说,嗓子问题、剧团问题容后再想办法解决。这下搞得梅兰芳有些不知所措了。不过,最后他还是想出了办法,以自己有心脏病从来不坐飞机为由,终于将来人打发走了。
拓展阅读
《梅兰芳:最是那兰花般笑意的温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以雍容华贵的表演和行云流水的唱腔将京剧艺术提升到一个空前高度。作者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细腻客观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翔实地展现了梅兰芳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多姿多彩的一生,可谓是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作者简介
李伶伶,非虚构文学作家,著有《鲁迅地图》等现代戏曲、文学、科学、法学、革命人物传记,以及《南京1949》等历史文学作品共三十余种。曾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三届(1993-2003)、第四届(2004-2019)、第五届(2020-2022)江苏报告文学奖首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