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省首家以“古石刻”为展览主题的特色博物馆,自2004年正式开放以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成为陇东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标志。这里不仅是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而倾力打造的文化地标,更是一座镌刻着千年文明印记的“石上宝库”。
打造陇东石刻文化“栖息地”
走进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单檐殿展厅、重檐殿展厅、双层殿展厅错落排布,飞檐翘角间尽显中式建筑的典雅气韵。钟鼓楼矗立其间,仿佛随时能敲响穿越古今的钟声。塔儿湾宋塔地宫静静陈列,承载着宋代佛教文化的隐秘记忆。黄河古象展厅则将时光拉回数百万年前,让观众与远古生命隔空相望。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俯瞰。
“当初修建博物馆,就是为了让散落在民间的石刻文物有个‘家’。”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负责人回忆道,合水县境内历史遗存丰富,尤其是古石刻艺术品,曾因缺乏系统保护面临风化、损坏的风险。为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合水文化旅游发展,合水县打造专业博物馆,从建筑设计到功能布局,每一处细节都围绕“保护、展示、研究”三大核心展开。如今,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不仅是文物的“庇护所”,更成为合水县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观,让游客在参观文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
3509件文物诉说千年文明
步入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展厅,如同打开了一部立体的陇东文明史,3509件馆藏文物诉说着千年文明。在这些文物中,有731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23件、二级文物135件、三级文物573件,每一件都标注着历史的刻度。500多件古石刻艺术品,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尤以单体圆雕造像最具特色,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生动,堪称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缩影。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展厅。
在石刻展区,莲瓣形造像碑、彩绘交脚菩萨造像碑前总是围着不少游客。这两尊石雕造像曾远渡重洋,在日本、美国展出,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石雕艺术的“文化使者”。“你看这尊彩绘交脚菩萨造像碑,衣袂飘飘、神态安详,彩绘虽历经千年仍有部分留存,可见当时工艺之高超。”讲解员手指造像碑,向游客介绍道。这类造像碑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原艺术风格,是研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宗教传播、艺术发展的珍贵实物。
除了石刻艺术品,馆内珍藏的陶器、铜器、瓷器、玉器、皮影、化石等文物,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路,记录着先民的生活智慧;汉代的铜器造型,展现着当时的手工业水平;明清时期的皮影,折射出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黄河古象化石的复制品,让游客直观感受到数百万年前陇东地区的生态风貌。这些跨越不同文化时期的文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陇东历史文化图谱,为研究古代宗教、民俗、手工业、美术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从文化阵地到发展引擎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凭借丰富的馆藏与专业的运营,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庆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庆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庆阳市文明单位等,成为合水县乃至全市文化领域的“金字招牌”。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一角。
在教育方面,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一大亮点。作为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实习基地、陇东学院民间美术研究所实习与研究基地,这里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高校学生。通过校馆合作,博物馆不仅为高校培养了应用型人才,也为自身注入了新鲜的研究力量,推动文物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积极发挥龙头作用,以独特的古石刻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与合水县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文化+旅游”的特色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因为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来到合水县,在参观文物、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走进乡村,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合水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还积极开展“文化走出去”活动。近年来,通过举办线上展览、文物图片巡展等,让馆藏文物走出展厅、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陇东石刻艺术,了解合水县的历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负责人表示。
作为合水县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始终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促进文旅融合”为己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博物馆引入了现代化的文物保护设备,不断完善文物监测系统,对馆藏文物进行实时监测与维护。为了切实提升参观体验,博物馆及时更新展览布局,增加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更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了传承文化,博物馆还定期开展“文物进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让石刻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从破土动工到成为国家AAA级景区,从保护文物到推动文旅融合,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座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处展览都是文化的传承。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讲述者”,用石上的纹路、造像的神态,向世人诉说着陇东大地的千年故事,更如同一位积极的“开拓者”,在守护历史的同时,为合水县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殿堂,将继续书写文脉永续、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馆藏文物



名称:交脚佛造像碑,北魏
尺寸:通高43厘米,像高28厘米,座宽23厘米
收藏单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高螺髻,面残,身披圆领袈裟,下着裙,交脚趺坐平台上。手执法器,二胁侍骑象,面向左,一手抚胸,一手结印,通体彩绘。

名称:黄河古象(复刻品)
尺寸: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4米
收藏单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1973年,在合水板桥马莲河畔出土了古象化石,因出土于黄河流域,故定名为黄河象。它门齿好似两把利剑,又叫黄河象剑齿象,这具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的剑齿象化石。

名称:石涅槃佛像,宋代
尺寸:长39.8厘米
收藏单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螺髻,面相方圆饱满,五官俊秀,身着通肩大衣,下着裙,左侧卧,左手曲肢托于头部,右手平放体上,右腿弯曲,左腿直伸,安详长眠。

名称:夔龙纹铜鼎,西周
尺寸:口径28.5厘米,耳高8.5厘米、耳宽5.5厘米,足高11.5厘米
收藏单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 出土于合水县何家畔镇南崄古墓,国家一级文物。
(作者: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