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如果没有削弱三藩,允许三藩世袭并保持独立地位,那么清朝的灭亡可能会提早至少一百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三藩的半独立地位,使它们相当于一个“国中之国”。它们不仅在经济上对清朝造成了巨大负担,还在地方上拥有独立的权威,打破了中央政府的唯一权威。这种情况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只要三藩存在,中央朝廷的权威性就不完全,皇权就会变得脆弱,甚至有可能因此崩溃。 为了巩固中央朝廷的唯一权威,确保皇权的稳定,三藩必须被削弱。如果不削,随着时间推移,清朝的统治将逐渐变得更加薄弱,三藩甚至有可能反客为主,重新上演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此外,三藩本身就有异心。在他们的“独立军事王国”里,三藩不仅容纳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残部,还吸纳了不少对清廷不满的人。比如吴三桂的谋士方光琛,原本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因为江南奏销案被康熙帝罢黜后,心生怨恨,投奔了吴三桂,后来成为吴三桂的重要谋士,甚至在鼓动吴三桂造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三藩成了那些不满清朝统治者的避风港和支持基地。 因此,三藩始终虎视眈眈,清朝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威胁。很多人认为康熙帝年轻气盛,逼迫吴三桂反叛,但实际上,康熙帝的选择并非全然错误。如果他不动手,三藩也会等待机会,趁清朝出现危机时再反扑。即使吴三桂被除掉,三藩的地位不会因此崩溃,继任的领导者或许不如吴三桂,但经过几代之后,可能会有一个更有能力的人物出现,依然能够保持三藩的独立地位。 如果三藩不削弱,即便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康熙帝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威胁。假如噶尔丹的威胁迫使康熙帝亲征,而三藩依然存在,那么清朝就无法集中兵力对付噶尔丹。那个时候,噶尔丹未必会失败,反而可能与清朝形成僵持,若三藩趁机反叛,清朝可能会提前灭亡。 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帝逼迫三藩反叛,时机是非常合适的。他先消除三藩威胁,才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游刃有余。而且,即使没有三藩,康熙帝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因此不得不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求在东北稳住局势。若不削弱三藩,康熙帝将不得不在多个方向上同时承受压力,无法专心应对外敌。 此外,三藩的问题不仅仅是外部威胁,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清朝的王爵体系。三藩是异姓王,在南方几乎享有“列土封疆”的待遇,能够世袭罔替,这使得宗室王公感到极大的不满。尤其是宗室王公在康熙帝时期只能依靠“铁帽子王”这一有限的特权,而三藩却享有几乎与皇族一样的权力,这样的差距引发了宗室的强烈反应。 如果清朝不削弱三藩,可能会导致铁帽子王制度的进一步松动,甚至可能出现滥封的情况,给中央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如果不让步,三藩的存在就会让宗室王公更加不满,威胁皇权稳定。如果皇帝在位时得力,情况或许可控,但如果皇帝老年执政不力,宗室的反叛可能会激化。若此时再加上三藩的外部支持,局势将更加复杂,甚至有可能重演玄武门之变。 所以说,康熙帝削弱三藩的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不及时削弱三藩,清朝的统治可能会面临多重危机,甚至在短期内就会因为三藩的威胁而爆发严重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