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艺术与科技的彼此生成、过去与未来的循环往复,共同构筑一个思想无界、灵感不息的对话场域。在‘良渚与世界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中感悟创造的能量。”日前,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余杭美术馆开幕,新启用的余杭美术馆也迎来首展。

余杭美术馆,坐落于杭州良渚新城玉湖综合体南侧水域的小岛上,建筑面积为6160平方米,于2024年竣工。馆身以双环同构的圆璧之形,营造出“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意象。馆体外立面采用了玉石玻璃和铝板的创新结合,在夜晚时分呈现360°动态投影。美术馆利用建筑自身内部特殊结构和空间美感,结合数字化手段,营造了序厅、阶梯展厅、尾厅等特色空间,为公众提供多维度互动体验。

据了解,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汇聚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组)艺术家、科学家等创造者创作的作品,通过主题展览与文明对话深化交流互鉴,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展示浙江践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在数字文化、艺术科技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回应“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良渚,是5000年中国文明曙光初现之地,艺科融合的基因,深植于杭州的历史。而今,杭州蓬勃的数字经济与前沿的人工智能产业,正构筑起人文与科技深度对话的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的近百年历程,也是“艺科融合”这一命题的生动实践。此次,双年展在良渚这片文明的原点,开启这场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让悠远的文明源头与前沿的艺科探索在此同频共振。双年展以“技术迭代中的文化生态重构”为主题,以“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核心板块展开“天地人机”的对话。

步入展厅,《玉琮王》顶天立地,沟通苍穹。这件来自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非遗展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以良渚玉琮为代表的珍责实体版本进行内容挖掘和数字化演绎,突破时空限制,让现代人能在古人的智慧岁月中漫步,领略文化遗产的精妙细节及其背后的版本故事。
展览中有多件作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艺术家。自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三届“艺汇丝路”作品巡展,传承丝路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艺术家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新媒体艺术家扎克·利伯曼的作品《每日速写》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以此驱动抽象动态图形生成,编程语言转化为身体可触的表达媒介,把日常代码练习向公众开放。在芬兰艺术家格伦伦德·尼苏宁的作品《轨道》中,一个直径为35厘米的不锈钢球,在圆形的不锈钢轨道上依靠重力和摩擦力而非推拉的外力实现永动。通过机械装置的作用,球体获得不同速度,从而形成持续往复的运动与光影,唤起大众对身边日常之物的感知力。

据悉,展览期间还将开展“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国际化的、多元开放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的道路;发布《首届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宣言》,让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发行《2025首届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作品集》,呈现艺术与科技交互激发的多元形态与创新成果,记录全球艺术家在数字化、信息化语境下的创作思考与实践方案。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