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稿:百丈河

【原作】
普天乐·秋怀
【元代】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译文】
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
莫非是命中注定。
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
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
垂钓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注释】

【赏析】
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此后在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积郁着浓浓的悲秋情结。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忧伤身世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此曲出人意料地以自问“为谁忙,莫非命”开篇,笔势突兀。真正的缘由,作者并未明说。结合下文,读者自然可以明白。这样就有许多意思都包含在不言之中,不直说比直说更使人感到深沉。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就具体描写自己的艰辛忙碌。“驿马”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为国家传递公文、军事情报、物资等的马匹。这里指作者的白日奔波。“书灯”指作者夜晚仍不能休歇,或潜心读书,或赶写公牍。从中可见作者从早到晚的疲于奔命。“驿马”“书灯”前的修饰词“西风”“落月”,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怆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辛酸失意。
“青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学者认为这是李白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以地形之险喻仕途之险,赋予“危途难行”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作者化用此句,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奔波在外跋山涉水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表达元代社会仕途的凶险,自己如要施展抱负也“难于上青天”。“红叶吴江冷”是唐代诗人崔信明的残句。寥寥五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晚秋的萧索冷丽写得无与伦比。包含了许多天涯漂泊失意之人共同的情感体验,不时会引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两字功名频看镜”化用杜甫《江上》诗句“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此联写出了岁月蹉跎、报国无门的悲痛。清人李子德评此联说:“十字,至大至悲,老极淡极,声气俱化矣”。作者借用杜诗来表达自己岁月消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更显得含蓄深沉。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东汉严子陵博学多才,光武帝屡次邀请他做官,他都不为所动,终老于山水之间。季鹰是晋代张翰的字。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家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感叹:“人生贵得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归。这是一种六朝的风度。作者在此,以二人的淡泊超脱衬托自己在名利追逐中的困窘和可笑,也表达出他对官场追逐的厌弃和诗意栖居的向往。
总的来说,全曲所渲染的气氛是肃杀苍凉的,所营造的意境是凄迷、灰暗的,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十分低沉、抑郁的。景物特点与人物情感有机地融为了一体,真正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为“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