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说·疗愈之道
羽菡:您为展览创作的画作,希望传递怎样的情绪或状态?
安琪:我提供给此次“诗愈力”心理疗愈诗画互动展的画作为钢笔画《千金子》,A4大,这是我主要致力的画种,画了有十年了。画幅虽小,但一样得倾尽全力,每一幅画大约耗时4~5小时,牵动了全身各个关节。这幅画以植物为大的构架但在现实生活中你找不到这株植物,作为一个未经专业训练的绘画爱好者,写实是我的薄弱之处,不可以示人。于是我依凭想象来构图,在植物中融入了动物性,其实,植物也是动物,也有呼吸,也有各种器官譬如眼睛、嘴巴等,它并非真正静态,它的生长本身也让我们看见了它的“动”。
《千金子》这幅画里,最高处的那朵就有一双看向对面相对矮一点的另一朵的眼睛(眼珠省略),而那朵矮一点的则有一只张大的空空的嘴巴。两朵花以此互动。这幅画作堪称神来之笔的是那两片黑色底的叶子,它们,为整幅画作压了压重量,让这幅画作不显得太轻,让这幅画作获得了一种美学的平衡和深刻。千金子是一个女诗人的名字,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写诗时选取了一味中药作为笔名,也算是不忘本。2025年四月,母校闽南师大为我举办了一次具有学术性质的诗歌研讨会,千金子与会并为大家备了伴手礼——印有我画作的丝巾,让我深受感动,特意创作了一白(白卡纸)一黑(黑卡纸)两幅画作为谢礼。白卡纸这幅取千金子的名字和它的植物本意而作,“诗愈力”执行策展、诗人羽菡约稿时我发去几幅画作让她选,羽菡选定这幅,我认为这是这幅画友情的暗喻被她领悟到了,挺开心的。谢谢千金子、谢谢羽菡。

羽菡:您认为绘画与诗歌在疗愈功能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安琪:绘画与诗歌作为艺术的两个门类,都是个体心灵的外在表达,前者经由线条、色块,后者经由语言。相比较而言,后者难度更大。我一直认为,绘画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是人类自带的基因,每一个儿童都爱涂鸦就是明证。诗歌则有一定的难度,诗歌的语言跟日常讲话还是有所不同,所谓的“我手写我口”其实更像一种梦想,梦想着你讲出的每一句话都是诗。事实是不可能的,诗歌有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家语”“诗语”。这几年在女诗人群体兴起了一股绘画潮,一批不曾受过专业训练的女诗人纷纷拿起画笔,开画了,并且也画出了各自的特色,获得了一定的认同,她们天性中“画”的部分觉醒了,童年涂鸦的记忆在中年时重新萌动。当然,也有许多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这证明了,诗和画确实有相通之处,古人早就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指认两者的关系。诗和画作为个体生命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首先给予创作者本身以慰藉,创作的种种感受是创作者第一时间觉知到。创作者自身所遇到的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可在第一时间经由创作得到宣泄,当你的痛苦顺利地转化为诗或画时,你会感谢痛苦成就了你,诗和画的疗愈自此完成。对读者而言,如果他/她此刻的情绪正好切合某一首诗、某一幅画,他/她也会得到想得到的慰藉。画对读者的疗愈更直接,一步到位,诗则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读者读得懂诗的奥妙之处,对我这专业写诗的人而言,我觉得诗更高妙。
千金子 安琪 2025


羽菡:在“心画”展区,您希望观众如何与您的作品互动,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安琪:在“诗愈力”心理疗愈诗画互动展相关报道上,我恰好看到一个观众在我的画前,我还是十分高兴,至少这幅画抓住了她的视线。一幅画能带给观众什么?美感、奇异感、深究感……套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老话,一千个观众也将有一千幅《千金子》,我希望作者和读者(观众)之间隔着的不是一幅画的距离,他们应该是并列的,甚至读者(观众)对一幅画的解读要比作者更生动、更丰富,读者(观众)从一幅画中得到的慰藉和疗愈要比这幅画所给予的更多。


个人简介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第10届青春回眸。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主编有《第三说》(与康城合作)、《中间代诗全集》(与远村、黄礼孩合作)、《北漂诗篇》(与师力斌合作)和《卧夫诗选》。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未完成》《秘境之旅:内蒙古诗篇》《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第一、第二辑)等15部。画作被《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文艺》《中国文艺家》等多家报刊杂志刊用,曾参展“美美与共——中国-贝宁名家摄影书画展”等。现居北京,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主任。



前言 Preface
值此金秋,2025“诗愈力”心理疗愈诗画互动展正式启幕。展览呼应“世界精神卫生日”,以诗与艺共织一场心灵仪式,引领参与者步入一片温暖而深邃的感知之海。
诗歌是凝练的情感语言,具有抚慰与连接人心的力量。展场化身为可游可居的心灵栖所——
“心源·诗迹”记录诗歌的诞生,隐喻创作与情绪的修正与接纳过程;“诗歌药局”开出一剂剂语言的良方;“诗歌盲文墙”以触觉阅读打破视觉依赖,倡导“闭上眼,打开心”的内在感知方式。
展览汇聚了艺术家、诗人与作家的灵魂共契。30余件以蓝色为基调的作品,在色彩的秩序中低徊吟唱,共筑诗意场域。这抹蓝,是“诗愈力”精神的视觉隐喻——心灵如天空,情绪如流云。云来云去,天空始终自在。蓝是那背景般的澄明,不驱散云彩,却承载所有漂泊的形状。
愿这方天地,成为你与自我真诚对话的静所。诚邀您前来观看、聆听、触摸,重返内心那片辽阔的蓝。
策展人:千夜

指导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
协办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