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火了。图/武汉东湖微信公众号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火了,一种“在天然氧吧躺平晒太阳”的武汉玩法出现——约上三五好友,在湖边的阴凉处躺平,吹着湖风,听鸟鸣声,将“松弛感”拉满。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建议每个公园都安上”。还有体验过的人说:“躺到不想走了。”
躺椅,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供人躺下来休息的椅子。设计者称,躺椅的设计初衷是满足人们在公园中放松休息的需求,让游客停下来感受周围环境。正是这种朴素的理念,击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现实中,公共空间的功能常被简化为“通行”或“短暂停留”,鲜少鼓励人们驻足休息。公园、景区的长椅多强调实用性,冷硬的材质和局促的空间往往暗示着“请勿久留”。东湖听涛景区的躺椅则不同——宽大的椅面、顺应地形的倾斜角度、适度的间距,无不传递一个信号:这里欢迎你躺下,不必匆忙。
这种设计背后,是对人性需求的细腻洞察。在“公园20分钟效应”成为都市人自我疗愈新方式的背景下,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绿树成荫的环境,更是一个能够承载身心松弛的物理支点。躺椅的存在,将自然景观从“可远观”转化为“可沉浸”。听涛声、闻鸟鸣、感受湖风,这些自然馈赠在躺下的瞬间变得清晰可触。
更重要的是,躺椅重新定义了公共设施的价值。传统观念中,公共设施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场所和服务,而东湖听涛景区的做法则证明,公共空间完全可以承载更深层的情感需求。游客在躺椅上消磨时光,既是身体上的放松,也是心灵上的休憩。这种“无目的性”的使用场景,让城市公共设施更具人文关怀。
正因此,躺椅的走红并非偶然,它映射出公众对景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期待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城市更新往往追求宏大叙事——地标建筑、智能设施、网红打卡点。但这些项目有时与普通人的日常需求脱节,甚至制造新的疏离感。而躺椅的受追捧,恰恰在于其“小切口”的改造逻辑,即不追求颠覆性创新,而是通过细节的优化,让景区展现更多善意。
从一定程度上讲,躺椅的设计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低干预、高包容的更新范式。躺椅无需占用大片土地,不必耗费巨额资金,却能显著提升公共空间的亲和力。这也提醒城市管理者,城市更新有时只需在转角处添一把舒适的椅子,在树荫下留一片可供躺卧的空地。这种“微更新”不仅成本可控,还可以避免“千园一面”问题。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回归对人的关怀,这是躺椅带给社会的最大启示。城市若愿意为市民提供优良的休憩设施,或许我们离“诗意栖居”的理想会更近一步。当然,推广躺椅模式也需因地制宜,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居民习惯各异,盲目复制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底,网友对躺椅的热捧,本质上是对一种生活可能性的向往: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能否在自然怀抱中找回被快节奏稀释的感知力与松弛感?这排躺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撰稿 / 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