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孩子在茶园体验采茶研学课程。 刘纪湄摄
径山镇径山茶宴·茶汤会表演现场。 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茶山上的“太空舱”民宿一景。 左德强摄
茶农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一处有机茶园里采茶。 张庆华摄(新华社发)
清明时节,各地采茶纷忙,茶园里人影幢幢——除了抢采好茶的茶农以外,前来茶园观光、休闲、研学、体验非遗的游客也多了起来。重庆、浙江、广西的茶园里,与新茶共生的还有“茶+旅游”新业态,当地人用一片片绿叶子作“金名片”,通过茶旅融合延长茶产业链,过上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重庆巴南:
“一芽一叶”有学问
本报记者 王欣悦
临近清明,正值采茶的好时节。踏上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的白象山巅,晨雾尚未散尽,海拔800米处的茶园里,露珠在茶树新芽上打滚,不少茶农正在忙碌。一群举着云台相机的年轻游客蹲在茶树旁,“咔嚓”几声,将嫩芽尖上悬垂的露珠定格在画面中,快门声惊起一串山雀脆鸣。
“一芽一叶初展,要像绣花般轻轻采摘!”热心的茶农指尖翻飞,一边教游客采茶的技巧,一边整理着竹篓里已堆成“翡翠小山”的嫩芽。
“采茶、制茶、品茶,一套体验下来,心情都好起来了,特别治愈,感觉很舒服。”徜徉在白象山5000余亩茶园里,游客李女士顿觉身心舒畅。像她这样的“茶旅体验客”,已经成为二圣镇乡村旅游的主力客群。
作为巴南区有名的“茶叶之乡”,二圣镇光照适宜,雨水充沛,土壤条件优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孕育了香韵独特、滋味醇厚的巴南银针、巴渝红、傲雪腊梅花茶等产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近年来,通过“茶园景区化”改造,白象山的茶园里修建了观光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引入“茶+摄影”“茶+研学”等业态,传统茶园变身网红打卡地。
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与丛丛茶树共生于此。前些年,日子还有些清贫,如今经过多年的布局发展,二圣镇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将茶叶生产、科普教育、休闲观光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发展,满山绿叶变“金叶”,当地村民也迎来了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二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薛东涛告诉记者,结合当下旅游新模式,二圣镇在原有的茶园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带动全镇3600户农户种植茶叶,推出独具特色的全茶宴,把传统茶山打造成一个集茶叶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综合发展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
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大量游客自驾前来茶园休闲观光。二圣镇依托茶园全产业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近8000个工作岗位,带动茶园附近200余户农户开展餐饮住宿、农副产品销售等,年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村民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田间种植、制茶等多种方式增收致富。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来到二圣镇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研学之旅,领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二圣镇中心学校的小学生戴着红领巾、背着竹篓,像一群欢快的云雀穿梭在茶垄间。茶农示范着采摘手法,孩子们屏息凝神,轻轻采下嫩绿的“一芽一叶”,空气中浮动着青涩的茶香。
除了茶叶采摘,研学活动还安排了丰富的茶文化课程。在制茶工坊里,孩子们围观师傅在铁锅中为鲜叶杀青、在竹匾上揉捻茶青,再亲自动手体验制茶过程。孩子们围坐在炭火旁,大口呼吸着烘焙制茶过程中散发出的浓郁茶香。
为了增强游客体验感,让更多游客常来常往,二圣镇在茶园增加了吉祥物、儿童茶服等元素,规划设计了拍照打卡点,开设了茶艺课等,满足打卡游、亲子游等不同群体的需求。
薛东涛说:“茶旅研学的兴起,不仅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也为当地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本底,二圣镇成功打造“定心茶园”网红景点,开办茶艺职业培训学校、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等,组建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南茶叶制作技艺”传承教学队伍,创新推出多种农旅融合产品,每年接待游客和中小学社会实践团队学生等1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
从“卖茶叶”到“卖体验”,二圣镇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新业态的特色发展道路。夕阳余晖中,茶农与游客相谈甚欢,孩子们带着茶香归家,展示中心的茶艺表演仍在继续……
浙江杭州:
“径山茶宴”余韵长
本报记者 窦 皓
4月初,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春光明媚,连绵起伏的茶山上,嫩芽吐翠、茶香弥漫。3000多亩的茶园里,几十名采茶工熟练采摘着鲜嫩的芽叶,脸上满是收获春茶的喜悦。
作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径山茶,始于唐盛于宋,文化底蕴深厚,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径山村推进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以茶兴业,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时值周末,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胡鹏鹏,来到径山村体验当一天采茶工。“杭州的茶文化非常有名,最近春茶开采,看到这里有采茶体验活动,就立马报了名。”胡鹏鹏头戴斗笠,挎着茶篓,穿梭于径山茶海间。亲手采摘茶叶后,他还能走进茶厂观摩、体验古法炒制,品一口新茶的鲜爽。
“我们有千年古刹径山万寿禅寺,又有径山茶,依托这些文旅名片吸引游客至关重要。”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说,相传万寿禅寺开山祖师法钦以茶供佛待客,在寺中推出“径山茶宴”,通过多种仪式品茶鉴茶,广受香客欢迎。2022年,“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农历每月初一,万寿禅寺照例举行一场“径山茶宴”体验活动,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宋代,感受古人以茶问道的禅意。
据介绍,当地人在传统“径山茶宴”中创新引入花道、香道、书法、抹茶制作技艺等内容,推出一整套“径山茶宴”民间版展演项目,带领游客领略径山茶的时代新韵。
“将团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中,先注少量沸水调膏,再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走进径山村里的“宴茶·径山筑”非遗茶空间,主理人周颖正手把手带领游客体验独特的宋代七汤点茶技法。作为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周颖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点茶等在古代广受欢迎的饮茶方式,宣介给更多的游客。
周颖的店里不仅有点茶体验,还为年轻人开设了围炉煮茶、制茶等项目。她还将径山特有的茶文化、茶风味融入菜式,推出径山茶香虾、茶香豆干、红茶炒鸡蛋等特色“茶餐”菜品,以茶入菜,健康美味。每到“饭点儿”,店内总是挤满前来尝鲜的食客。
漫步在径山村中,一个头戴斗笠、身背茶篓、机灵可爱的卡通形象随处可见。这是返乡青年马宽和团队一起打造的径山村旅游IP形象——径灵子。
“现在每到假期,村里的‘径灵子乐园’开业运营,游客就可以来露营休闲。村里还开发出径灵子文创产品,如低碳禅意茶包装、径灵子抱枕、点茶套装等,让游客把径山茶文化带回家。”俞荣华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径山村的茶文化传播更具创新性,主题民宿、特色庄园、剧本杀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禅茶文化为核心的茶文旅深度融合产业形态。
2024年,径山村游客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径山镇开发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10余条主题游线,串联起60多家茶企、民宿和农家乐。目前,径山镇接待游客总人次已突破600万,旅游收入达4.5亿元。
在径山茶文化公园“梦山径”里,游客可以身着汉服、观看沉浸式演出,体验茶文化主题客房;在径山国家森林公园里,“径山禅茶”非遗茶空间推出抹茶饮品、抹茶冰淇淋、抹茶冰沙等人气单品;径山书院推出径山禅茶主题剧本杀,以数字文旅的方式,通过游戏串联径山镇的旅游景点,以茶叶、茶具、茶园等道具和场景为线索,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一杯径山茶,融合当地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品牌价值。
“从坚持规模化发展、走好品牌化路线到聚焦文化溯源、专注品质提升,再到加快数字化转型,我们将持续深耕径山茶品牌,推动当地农文旅创新融合发展。”余杭区径山茶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执行副主任、杭州余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施鸿鑫说。
广西昭平:
茶山建起“太空舱”
本报记者 李维俊
清晨,山雾萦绕在广西昭平26.6万亩茶园间,露珠浸湿的新绿争先恐后爬上茶树枝头。茶农们穿梭在垄间,扶、捏、掐、放,露珠和芽叶一起在指尖跳动,随着腰间的茶篓渐渐填满,今年的春茶便有了着落。
向另一边看,不少游客沿着茶文化体验路线,或认真学习采摘技法,亲手摘下一片嫩绿的茶叶;或与漫山青绿合影留念,记录这春日里的恬淡瞬间。
“昭平早春茶要比长三角地区早一个月,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春茶期间,我手工制作的绿茶每公斤最高售价可达2400元。”昭平县丽美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震说。
8年前,在外务工的陈震回到家乡,接管了家里的茶山。3亩茶田、兄弟2人、炒锅2口,一年到头只能换来2万元的收入。从最初的家门口炒茶叫卖,到如今拥有30亩黄金茶、乌牛早等特早生品种茶园,凭借一条成熟的生产线,陈震的合作社每年实现产销30万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乡亲们大多以种茶、摘茶、卖茶青为生,茶产品附加值不高,收入自然上不去。”陈震介绍,“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创立了自己的茶品牌,建起了融合手工炒茶及现代机械的标准化生产线,目前合作社成员已有200人,从事手工制茶的成员每年平均增收3万元以上。”
茶品牌建起来后,许多游客纷纷来到茶叶原产地打卡,一探究竟。陈震抓住机会,在茶园里建起品茶茅草屋、茶园打卡区等空间,推出一条采茶、制茶、品茶的主题路线。“去年,我们合作社光是茶旅收入就有12万元,茶旅融合让乡亲们有了新的致富门路。”陈震说。
在昭平县,通过种茶和茶旅致富的不止陈震一家。
“住进茶园‘太空舱’民宿,清晨可赏云雾缭绕的茶山风光;午后坐在观景台上,可以煮一壶茶,品茗闲聊;晚上透过民宿的全景天窗,游客可以观赏漫天繁星。”说起茶园里的特色民宿,昭平县鹊鸣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述长如数家珍。
时间回到2013年,刚刚退伍返乡的罗述长看着漫山遍野的好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的好茶走出大山,广为人知。然而,创业之路总是跌宕起伏。头几年,由于不懂技术也没有人脉,即使做出了好产品也无人问津,“最困难的时候欠了300多万元的外债。”罗述长说。
除了潜心做有机茶,罗述长一边到全国各地推销家乡的产品,一边学习其他地方的经营做法。在乡村帮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努力下,茶产品销量逐渐有了保障。如今,罗述长的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37名贫困户脱贫,每年向当地村民支付人工除草、茶叶采摘、茶园维护等各类劳务工资超过150万元。
去年,罗述长将特色民宿业态引入茶园。6座极具科技感的“太空舱”悬浮于茶山之上,“遨游茶宇宙”的新奇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投宿,其中不乏来自港澳地区的入境游客,松弛自由的茶文化体验之旅让他们赞不绝口。2024年,罗述长的茶园接待游客近7000人次。
茶香土鸡、茶香排骨、茶香点心、特色油茶……在昭平县故乡茶博园,茶宴特色美食为游客带来奇妙的味觉体验。一道道“尝过就忘不了”的茶美食,让游客在生态茶园里大饱口福。据故乡茶博园负责人吴永英介绍,2024年,该景区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总收入超200万元。
一片小小的茶叶,一头连着乡亲们对振兴发展的期待,另一头连着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截至目前,昭平县茶产业全链条从业人员超12万人,2.5万脱贫人口受益。2024年,昭平县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3.28亿元,均实现显著增长。
版式设计:朱金宜 徐昳清
上一篇:这些景点被“盖戳”认证了 深圳多个地标入选2025文旅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案例 5个网红地标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 深圳最具标志性的景点
下一篇:东山晓鲁|山东文旅上新,这趟特殊的“绿皮车”会让你心动么? 东山晓鲁|山东文旅上新,这趟特殊的“绿皮车”会让你心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