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展览现场
在20世纪中国文艺史上,许幸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存在,而文学,是许幸之最早也是最持久的表达方式:17岁便以新诗登上《觉悟》副刊,1924年又以小说《海涯》刊于《东方杂志》,正式迈入新文学行列。他的诗既有《牧歌》式的柔情哀思,也有《中国的母亲》《春雷》这类抗战时期鼓舞人心的作品和《不平等的列车》《大板井》这样揭示现实与苦难的史诗长章。抒情与叙事并进,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他是将左翼理想融入诗意抒写的实践者,也是一位用文字回应时代的艺术家。他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原为一首抗战诗,后经由聂耳谱曲,成为《风云儿女》中的经典插曲。在散文方面,《鹿的父亲》《乡中情札》则在家国记忆与个人追思之间流露出真挚与沉静。许幸之曾经这样表示:“我酝酿我的诗/像蜜蜂酝酿它的蜜/吮吸花的心/接吻花的唇/我要/我的诗/如同蜜蜂一般甜蜜/酿出甘美而馥郁的诗情”,这是他毕生文学追求的真实写照。
许幸之在创造社活跃多年,亦为左翼文艺的积极倡导者,始终在抒写个人、关怀社会与探索艺术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简言之,许幸之以他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新文学创作实践,积极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建构。他的不少作品又有自己的风格和追求,是中国左翼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梳理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学遗产,许幸之的诸多建树不可或缺。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许幸之小说、散文合集《归来》(巴金选编的《文学小丛刊第二集》)封面,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

许幸之诗集《诗歌时代》封面,海石书店,1941年

许幸之诗集《万里长城》封面,上海联合出版社,1945年

许幸之诗集《扬子江》封面,上海联合出版社,1945年

《许幸之诗集》封面,郑正主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




| 艺术家简介 |

许幸之(1904—1991)是中国著名艺术家、美术史论家、艺术教育家、影剧编导、左翼美术运动先驱、文艺战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及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30年,参与发起组织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并被推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
在文学领域,许幸之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诗人,创作了《牧歌》《卖血的人》《大板井》《枪头的玫瑰》等代表性诗篇。
在电影领域,许幸之曾导演《风云儿女》《中国万岁》《海上风暴》等影片,撰写《电影导演论》《电影艺术发达史》等理论文章。在戏剧领域,许幸之积极投身于左翼戏剧运动,他是首位将鲁迅《阿Q正传》搬上戏剧舞台的创作者。
1954年,许幸之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创立并担任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为中国美术史学科建立打下基础。1959年,调入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与董希文教授合作指导绘画教学工作。
许幸之是一位文艺界全才。他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先锋实践者,也是文艺理论的研究者、写作者与传播者,为新中国美术史论事业和绘画艺术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
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
展览时间:2025年9月18日—10月19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B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支持单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博物馆
展览鸣谢:
中国美术馆、龙美术馆、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已基金会、王薇、施俊兆、黄俊、董瑞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