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很多出游度假的人们,都会在当地寻找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做伴手礼。目前我国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有3000多个子项,各地还有众多的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经历了千百年时光,灿烂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当下旅游伴手礼、文创产品,提供了灵感来源。接下来,我们到四川成都,探访一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崇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定娟:为什么不可以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自己的梦想,大家都想要有一双翅膀。为什么不能把每个时间段的大海记录下来,别人用照片去记录,那我为什么不可以用竹编去记录呢。

梦想的翅膀,大海的奇幻时光,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都是用竹子编织而成,它们都出自道明竹编从业者张定绢之手。这几天,张定娟位于成都崇州道明镇的竹编工作室,刚完成国庆假期的订单,又在赶制一批一万多件中秋节伴手礼的订单。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崇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定娟:看这款冰箱贴,造型包括它的配色,都非常时尚简洁。扇子是运用到了敦煌的配色;书签花瓶系列,每一款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有很多的品牌或者商家他们都是有需求的,当然我们新年的一些项目也已经开始了。
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庆假期,道明镇的竹艺村,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仅假期第一天,客流量就有约3万人次,各类竹编文创作品,刷新了不少游客对竹编的传统印象。

新疆喀什游客 赛米热·艾则提艾力:我是从新疆来的,刚买了这个耳环,特别好看,我都不想摘下来了。它是用竹子做的,感觉很奇妙的。

成都游客 廖垿:竹艺工艺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前我以为的竹编就是蒲扇、背篼什么的,完全没想到它可以做出这么多好看的东西来,包括房子、包包、耳环,甚至首饰等等,都可以用竹编来实现,我觉得太神奇了。
看到更多人重燃对道明竹编的喜爱,90后张定娟的师傅——今年90岁的赵思进老人,颇为欣慰。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 赵思进:以前编的是日用品,就是生活用品,提篼、花篼就这两种,每家每户都有,街上的畅销货就是这个东西。时代的变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就卖不掉了,道明竹编市场上堆满了那些篼,原封不动拿去,卖不掉又拿回来,我们就是再编得好也卖不掉。
曾经的必需品、畅销货,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 赵思进:最重要的是创新,要打开市场,一直守旧也不行。结果我就创新了一种包装盒投放市场,包装盒我搞了二十年。我创新了不少于五十种产品。
不断寻求创新与改变,同时,赵思进老人开始带更多的年轻人,张定娟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至今,她已经跟着师傅学竹编7年了,在她的手中,曾经以竹本色为主的道明竹编,因为缤纷色彩和传统纹样的加入,拥有了更多令人想不到的创意方向。像这款竹编冰箱贴,共有12种色彩搭配,目前已经销售超过四万件。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崇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定娟:就为了选这十几款冰箱贴,我们当时一共编织了300多个纹样。其实这也是老手艺,像以前这种竹编的器物,它也运用了这种穿插方式,但它做得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站在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去探究他们的审美,色彩更加时尚、缤纷、更加有活力。
在道明镇,现在像张定绢这样投身竹编创新创作的年轻人、村民越来越多,有了村集体加工厂,也有了商业合作、联名定制。仅张定娟的竹编工作室,今年以来,销售的各类文创产品,就超过十万件。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崇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周思敏:把我们的一个平面纹样,做了这种“熊猫抱竹”的设计,镂空的,你其实是可以摸到这个竹片的,运用到笔记本里面去。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崇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定娟:像这款女式的水桶包,这个竹子和皮料结合,其实还是比较时尚的。它的应用场景也非常重要,怎么样把竹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消费者从一个小产品中去感知我们竹编的技艺,同时也把这门技艺相当于传承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