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19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平日里与收藏爱好者们交流,经常会听人说:“现在的瓷器不如古代了,因为某种胎土、釉料,宋朝就已经用完啦!或者如今的小叶紫檀,不如古时候的正宗。”

而每当提到和田玉时,这些人又会慨叹,时下的料子质量太差,因为真正的上等新疆和田子玉,在乾隆朝时,就已经挖掘啦!

一副煞有介事,甚至有些忧国忧民的样子,看起来还挺老道的。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至少在这个圈子混迹了近30年的笔者,不这么认为。

闲暇时也没少逛博物馆,我对历朝历代流传下来古玉的第一印象则是,器形端庄、工艺朴拙。然而玉质好的,却屈指可数。这当然主要还是受限于昔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哪怕是到了国力空前强盛的清三代,仍旧维持着依靠入秋之后,抓民夫趟河来采集玉石。如此的碰运气,又能捡到多少优秀的子玉呢?

对比前几年笔者亲眼见到过的,挖掘机遍布河道,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和田当地几乎万人空巷的采玉场景,旧时那点儿力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可以负责任的说,先民们数千年来总共采掘到的子玉,也没有过去20多年里,工业化私挖滥采的产量巨大。而在这个庞大的基数支撑之下,我们今天在市场上见到的,用高品质新疆子料制作的玉器,也就远多于博物馆中的藏品了。

既然不缺好的原材料,那么缺的就是精湛的玉雕工艺啦?然而由于电动工具的介入,以及全体国民对于和田玉空前的热情,我们今天雕琢玉器的工艺水平,也是亘古所未有的。

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时代是在进步嘛!那么我们今天所或缺的,便是对其精神内核的良好继承了。最显而易见的,时下的玉器,虽被雕刻得花团锦簇、巧夺天工,却明显不具备古玉的精彩神韵。

这当然不能仅是责怪如今的玉雕工作者,因为高古玉在历史上多为官方督造,工匠只是执行方而已,并没有任意发挥的自主权。具体的形制、比例、纹饰,都有相关的礼制规范限制。

到了宋代,玉工则要听命于消费玉器的文人仕大夫,所以才出现了大量的复古之作,例如玉器里的玉带钩、系璧,以及黑铜、风字砚等典雅的工艺品。

转折点其实是发生在明代工商业空前发达之后,玉雕开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而进行了大量的全新尝试。

如此操作,起初自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例如创造出了子冈牌、玉盏,以及臂搁、笔洗等全新的文房器皿件形式。

但久而久之,完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却彻底忽略了对传统玉石文化理念的继承,其结果必然是造就出充斥着怪力乱神的“皮相玉器”。今天很多标新立异之作,便均在此列。

而反观咱们爱好者自身,同样是无暇退而结网,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故。都急于临渊羡鱼的寻宝捡漏。如此就让一些精品被淹没在了滚滚红尘之中,重复上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惨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
如果你也认同“参玉”这种,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
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
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来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