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 于玉石肌理中 触摸文明体温——读《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有感
创始人
2025-09-29 17:39:00
0

荐书人宝应分公司周 莉

当指尖拂过书页上那些温润莹泽的玉器影像,仿佛能触碰到中华文明九千年绵延的脉搏。《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一书,挣脱了“文物”的冰冷标签,以故宫四万余件玉器珍藏为脉络,将玉石还原为文明演进的鲜活见证者。作者徐琳以三十年“库房考古”的积淀,引领读者从玉石的物理肌理步入历史的精神腹地,在玉与人的对话中解码文明传承的奥秘。

书中最动人的,是玉器作为“文明基因载体”的厚重感。从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展现的先民图腾崇拜,到商周礼玉承载的等级秩序,从汉唐玉带钩彰显的时代气度,到明清玉佩饰蕴含的生活美学,每一件玉器都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时代精神的切片。例如对“大禹治水图玉山”的解读,不仅剖析了其开采自新疆、耗时十余年雕琢的物理历程,更揭示了乾隆时期通过玉器构建政治象征、彰显“大一统”国力的文化意图。玉器由此成为串联起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物证”。

作者对玉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尤具深度。自孔子总结玉之“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至东汉许慎归为“五德”(仁、义、智、勇、洁),玉始终是君子品格的物化象征。书中以“黄金有价玉无价”的民间谚语为引,剖析了玉超越物质价值的文化圣物属性——它既是儒家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民间“玉保平安”信仰的依托。这种对玉德的推崇,实则是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集体认同。

徐琳将研究喻为“库房考古”,以科学眼光重构传世玉器的生命史。例如通过分析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与白玉带钩的偶然组合,还原了元代玉带饰的完整形制;又对比齐家文化玉琮在汉代被误作玉衣配件的“历史误会”,揭示了器物功能在时空流转中的嬗变。这种基于材质分析、工艺痕迹和沁色比对的研究方法,让沉默的玉器开口诉说自身流转的沧桑。

全书的终极关怀,在于玉文化对当代文明传承的启示。故宫玉器能跨越时空留存,得益于历代匠人的匠心雕琢与文博工作者的守护。从史前先民对玉的神圣崇拜到乾隆帝推动玉器制作的国家制度化,再到今日故宫对四万件玉器的系统整理,正是代际传承的接力让文明之火永不熄灭。合上书页,玉的温润已悄然渗入心灵——它提醒我们:文明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每一双抚摸过玉石的手、每一颗敬畏历史的心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曼昱,确认退出! 11月18日,黑龙江体育局发文,称王曼昱将退出全运会后续比赛。 全文如下: 11月16日,在澳门特...
登上日本战舰后,美上将才意识到... 我们知道,最近高市早苗深陷“台湾有事”风波,尤其那句“不排除武力介入台海局势”,直接引爆舆论,台湾却...
原创 他... 中国历史上有24个朝代,其中只有11个成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而其中能存活超过百年的仅有6个。不过,在...
原创 宋...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从唐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治理模式,将权力集中在中...
免费还包午餐!快来报名信宜妇女... 为提升妇女创业就业技能,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现决定举办妇女竹器编织技能培训班。 一、组织机构 ...
“艺苑撷英”2025年全国优秀... 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高凯)“艺苑撷英——2025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
本周活动报名|体验线装、竹编、... 线装的雅致,竹编的美感,水墨的清趣, 电报的神秘,油墨的力量。 本周浙博多种活动开放体验,欢迎报名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