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两百元的“培育钻石”,附带“权威证书”,直播间里信誓旦旦的承诺,撕开包装却是成本不足1元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所谓的“925纯银戒托”,实为引发皮肤过敏的镍合金。从钻石到证书,从戒托到腰码,造假链条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这不仅是商业诚信的崩塌,更是对消费信任的践踏。
“造假闭环”的背后,是逐利心态对商业伦理的彻底抛弃。商家利用“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概念模糊地带,以莫桑石、立方氧化锆等廉价材料鱼目混珠,再以5元一张的“鉴定证书”为其披上合法外衣,甚至仿造腰码“验明正身”。每一步都精准瞄准消费者的认知盲区,将欺骗包装成“性价比”,将伪劣美化为“平替”。更可怕的是,镍合金戒托等材质直接威胁健康,造假已从牟利升级为作恶。
假钻石畅通无阻,暴露的是监管链条的断裂。从生产端对有害材质的放任,到销售端对虚假宣传的纵容,再到平台对资质审核的失守,每一个环节的失守都为造假者开了绿灯。当造假成本低至几毛钱,而维权成本高不可攀时,失信行为自然肆无忌惮。
治理此类乱象,亟需构建“闭环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已表态整治虚假营销,此举正当其时。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监测“证书”“腰码”等关键词,建立商家黑名单;行业协会应明确“培育钻石”的标准与标识,杜绝概念混淆;监管部门则需联动溯源,对假证书作坊、劣质生产厂家重拳出击。此外,应简化消费者举证流程,推行“先行赔付”机制,让维权不再艰难。
钻石的价值在于永恒的纯净与真实。当造假者以谎言玷污这份象征时,守护诚信便不只是商业命题,更是对公平秩序的捍卫。唯有让每个环节的责任归位,才能斩断灰色链条,让真正闪耀的,不再是虚假的话术,而是品质与信任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