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价格:私下议价
藏品编号:YX2509280601
在近现代中国书画收藏领域,徐悲鸿的作品以其融合中西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时代内涵,成为藏家眼中的“艺术瑰宝”。今日倾情推介的这幅徐悲鸿《大吉图》,创作于1943年,尺寸100㎝×50㎝,以雄鸡为主体,辅以荔枝、山石等元素,笔墨精湛、寓意吉祥,是徐悲鸿动物画创作的典型力作,更是解码其艺术思想、典藏近现代书画珍迹的稀世之选。

藏品概览:悲鸿40年代笔墨的典型范式
- 名称:徐悲鸿《大吉图》
- 年代:1943年(依据款识“卅三年悲鸿”及创作时代背景判定)
- 类别:近现代中国画·写意鸡禽图
- 特征:作品以竖幅立轴呈现,尺幅100㎝×50㎝,布局大气疏朗。画面主体为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以浓墨重彩勾勒,鸡冠鲜红似火,羽毛层次丰富,黑羽部分墨色沉郁,尾羽灵动飘逸;鸡旁点缀荔枝树,荔枝果实饱满红艳,取“吉利”谐音;下方山石以写意笔法皴擦,苍劲古朴;画面右侧署“卅三年悲鸿”款识,笔力雄健,印章古朴。整体笔墨融合中西,既有传统写意的神韵,又有西画的造型精准,完美呈现徐悲鸿40年代“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追求,历经近八十年仍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烽火中的艺术坚守(1943年的创作语境)
1943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土沦陷、民生凋敝,艺术界也在烽火中艰难前行。徐悲鸿于这一年在重庆等地坚持艺术创作与教育,他的作品既承载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又饱含着对胜利曙光的期盼。
《大吉图》的创作,正是这种时代情绪的艺术投射。雄鸡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报晓”“奋进”,在1943年的特殊语境下,更被赋予“唤醒民族觉醒、期盼胜利来临”的深层寓意。徐悲鸿以画笔为号角,借雄鸡的昂扬姿态,传递“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让艺术成为鼓舞民众的精神旗帜——这不仅是一幅花鸟画,更是烽火年代的“精神图腾”。
1943年悲鸿画鸡的笔墨神韵
(一)雄鸡造型:中西融合的精准表达
画面中的雄鸡是徐悲鸿40年代“写实与写意结合”的典范:
- 结构精准:雄鸡的体态、比例、解剖结构均符合生物学特征,这源于徐悲鸿扎实的西画素描训练。他在40年代对动物写生的研究已臻化境,笔下的鸡禽绝非概念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鸡冠的弧度、鸡爪的关节、羽毛的生长走向,都经过细致观察与提炼,甚至能从鸡的神态中读出“坚毅”“警觉”的情绪,这是写实功底与艺术表现力的双重体现。
- 笔墨写意:在精准造型的基础上,徐悲鸿以传统水墨技法赋予雄鸡艺术神韵。鸡冠以朱砂泼染,艳而不俗,在1943年的颜料条件下,这种鲜艳的红色更显珍贵,也暗喻“希望之火”;黑羽部分以浓墨大笔挥写,笔锋的枯润、墨色的浓淡变化丰富,展现出羽毛的蓬松质感;尾羽则以灵动的笔触扫出,线条飘逸,如风中丝带,将雄鸡的精气神推向高潮。这种“先写实后写意”的创作路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重意轻形”的局限,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配景与构图:吉祥寓意与时代精神的双重营造
- 荔枝纹饰:画面右上角的荔枝,以没骨法绘就,果实鲜红,叶片青翠,与雄鸡的黑红主色调形成呼应。“荔”与“利”谐音,“鸡”与“吉”谐音,“荔枝+雄鸡”的组合,天然形成“大吉大利”的吉祥寓意,契合中国传统民俗审美,也体现徐悲鸿对大众文化心理的关照——在战争年代,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期盼更为迫切,这幅画既是艺术创作,也是精神慰藉。
- 山石布局:下方山石以干笔皴擦,线条苍劲,与雄鸡的浓墨重彩形成“繁简对比”“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山石不仅是画面的“基座”,更通过皴法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传统文人画气息,平衡了西画造型带来的“写实感”,让整幅画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中保持了中国画的本质韵味。而山石的“厚重感”,也暗喻着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与雄鸡的“奋进感”形成精神共鸣。
(三)款识与印章:时代与大师的双重印记
画面右侧的“卅三年悲鸿”款识,是徐悲鸿40年代典型的书法风格,字体苍劲有力,笔锋收放自如,与他的绘画笔墨一脉相承——“书为画骨”,书法的功力直接影响绘画的气韵,此款识的笔力正是其40年代艺术造诣的侧面印证,也标注了作品的创作年份,成为历史的“时间戳记”。
印章的使用也颇具考究,印章风格古朴,与画面整体的传统审美协调统一,是鉴定徐悲鸿40年代作品的重要辅助元素。结合附带的收藏证书,进一步确证了此件《大吉图》的传承脉络与真实性,为藏家提供了权威的身份背书。

收藏价值:1943年悲鸿遗珍的多重维度
(一)艺术价值:40年代中国画革新的见证
此幅《大吉图》是徐悲鸿40年代艺术思想的“立体呈现”:
- 它见证了徐悲鸿“中西融合”的艺术探索在烽火年代的深化——以西方写实解决中国画“造型不准”的问题,以传统水墨赋予作品“气韵生动”的灵魂,这种探索在战争年代的艰难环境中更显珍贵,为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了齐白石、黄宾虹之后的数代画家;
- 画面中雄鸡的精神气质,是徐悲鸿“艺术为人生”理念在1943年的集中体现,他将对民族觉醒、胜利曙光的期盼,融入笔墨丹青,让作品超越了“花鸟虫鱼”的题材局限,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载体。在艺术史研究中,此类40年代的作品是解读“悲鸿模式”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二)历史价值:烽火年代的精神凝练
1943年的中国,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艰难前行,徐悲鸿的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大吉图》中的雄鸡,昂首挺胸、气势轩昂,恰是那个时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奋起抗争”精神的写照。它不仅是一幅花鸟画,更是一部微型的“视觉史诗”,记录着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坚守的精神底色。对历史研究者而言,它是解码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心理、艺术与政治互动关系的珍贵素材,其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
(三)市场价值:悲鸿40年代作品的收藏潜力
徐悲鸿作品在艺术市场一直是“硬通货”,其40年代的创作因承载特殊时代意义,更具收藏价值。近年来,徐悲鸿的鸡禽题材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佳绩,尤其是创作于战争年代的作品,因存世稀少、意义特殊,备受藏家追捧,如其作品《雄鸡独立》:2024年11月28日在佳士得(Christie's)拍出,成交价港元1,512,000。
此幅《大吉图》(1943年作)具备“年代特殊、题材吉祥、笔墨精湛、传承清晰”四大优势:1943年的创作背景使其在徐悲鸿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大吉大利”的寓意使其在礼品市场、家居装饰领域也极具吸引力;徐悲鸿的亲笔款识与权威收藏证书,确保了其真实性;100㎝×50㎝的尺幅适中,便于收藏与展示。随着近现代书画收藏的持续升温,以及徐悲鸿艺术地位的不断巩固,其市场价值将持续攀升,成为藏家资产配置中“抗风险、高潜力”的优质标的。

藏1943年悲鸿真迹,品烽火年代的精神长鸣
上述藏品均为李先生本人亲自实物拍摄,现李先生诚心传递,价格可洽谈。徐悲鸿《大吉图》(1943年作),是艺术巨匠在烽火年代的笔墨结晶,它以雄鸡的昂扬姿态、荔枝的吉祥寓意、中西融合的笔墨语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收藏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若您是深耕近现代书画的藏家,此幅《大吉图》将为您的典藏体系增添“悲鸿40年代战争题材”的典型样本,丰富收藏的维度与深度,是研究徐悲鸿艺术生涯与时代关系的关键实物;若您是热爱艺术的雅士,画面中雄鸡的精神、笔墨的韵味,将带您穿越回1943年的重庆,感受徐悲鸿在烽火中“为人生而艺术”的赤子之心,体会那个年代艺术与精神的共振;若您是着眼文化传承的投资者,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市场潜力,将为您的收藏赋予多重回报,让悲鸿笔墨的时代精神在岁月流转中永续流传。
收藏此幅《大吉图》(1943年作),不仅是拥有一件悲鸿真迹,更是传承一段烽火年代的艺术史与精神史。让它在您的藏馆中,啼响民族觉醒的序曲,诉说胜利期盼的故事,在时光的沉淀中,续写您与这件1943年徐悲鸿《大吉图》的收藏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