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顺城购物中心再度以文化为笔,在城市商业空间中书写属于昆明的独特故事。9月23日,以"老昆明八景"为创作灵感的大型艺术装置正式亮相顺城购物中心国际精品道,将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带入现代商业空间。
这组装置延续了昆明文旅和顺城今夏联合发布的《我在昆明》艺术展的文化脉络,进一步深化了对昆明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再现。该装置以沉浸式场景化手法,将“滇池月夜、云津夜市、螺峰叠翠、龙泉古梅、商山樵唱、官渡渔灯、灞桥烟柳、蚩山倒影”八个承载着昆明集体记忆的文化意象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代艺术表达,不仅延续了《我在昆明》展览对城市认同感的构建,更通过时空对话的方式,在中秋这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前夕,为市民打造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驿站。

顺城《我在昆明》艺术展

解码八景文化密码
重塑城市认同基因


"老昆明八景"源自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对昆明景致的提炼,最早见于明代《云南图经志书》,清代得以完善定型。这八景不仅代表着昆明的自然风貌,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

顺城《昆明八景》艺术展
其中,"滇池月夜"描绘的是滇池湖畔月色如洗的静谧景象;"云津夜市"再现了当年云津桥一带商贾云集的繁华场景;"螺峰叠翠"展现的是螺峰山(今圆通山)苍翠叠嶂的秀美风光;"龙泉古梅"记录了黑龙潭公园千年古梅的傲雪风姿;"商山樵唱"定格了商山(今云南师范大学一带)樵夫山歌互答的劳动场景;"官渡渔灯"描绘了官渡古镇渔火点点的夜色;"灞桥烟柳"写实了古灞桥(今得胜桥)杨柳含烟的景致;"蚩山倒影"则记录了蚩山(今长虫山)于菱角塘水面上呈现的倒影 ,美不胜收。

顺城《昆明八景》-滇池月夜

顺城《昆明八景》-灞桥烟柳
时至今日,这些景观有的依然可见,如滇池夜月、龙泉古梅;有的已随城市发展而改变,如云津夜市、商山樵唱;有的则仅存于文献记载中。
正因如此,顺城购物中心此次的装置创作显得尤为珍贵。装置采用现代材料与工艺,将历史景致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式:用不锈钢与镜面材料再现滇池波光,将刺绣纹样进行现代化设计形成古树梅花,通过非遗手编竹艺技法表现螺峰山形。每个装置都配有详实的文字说明,既介绍历史渊源,也标注现存遗址的方位,引导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按图索骥,去探寻身边的历史痕迹。


顺城《昆明八景》-螺峰叠翠

对于新一代昆明人而言,这组装置提供了一个认识老昆明的独特窗口。22岁的市民王小姐在"龙泉古梅"装置前驻足良久:"黑龙潭公园我每年冬天都去赏梅,却不知道还有“昆明八景”这层典故,这些装置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昆明。这样的反馈正是主办方所期待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许多历史记忆正在淡出市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商业空间的文化植入,让年轻人在休闲购物时自然而然地接触、了解并认同这座城市的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顺城《昆明八景》-龙泉古梅

商业空间与在地文化的对话:
城市记忆的守护与重构

顺城购物中心对昆明在地文化的深耕,已超越传统商业营销的范畴,体现了一个商业机构的文化自觉与社会担当。
从2023年巨型玫瑰花束对“亚洲花都”城市名片的诠释,到2024年《云南呢jier》对方言文化和云南食菌文化的创意表达,再到2025年春季高山花卉展、暑期《我在昆明》装置艺术展,直至本次《昆明八景》秋日装置,顺城持续构建着一个商业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场域。

这种持续性的文化实践背后,是对商业空间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购物中心往往被视为纯粹的交易场所,而顺城通过文化植入,成功将其转化为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城市客厅。
纵观国内外优秀商业综合体发展历程,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往往是那些能够与城市文化形成良性互动的空间。顺城的实践表明,购物中心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功能,成为传承城市文化、凝聚市民情感的重要场所。这种定位转变,既顺应了当下实体商业转型的趋势,也呼应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我在昆明》展览期间,顺城客流量同比增长26%,其中专门为观展而来的市民占比21%,证明文化供给正在成为吸引人流的新引擎。这种“文化-商业”共生模式不仅创造了商业价值,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它让市民在消费行为中自然接入文化体验,使商业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将文化滋养输送到日常生活的末梢。

从更宏观的城市发展视角看,顺城的实践回应了当代城市更新中的关键命题: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保存文化记忆。当老街区逐渐被新城取代,当传统生活方式发生变迁,商业综合体作为现代城市的核心节点,恰恰具备成为文化容器的潜力。顺城通过年度性的文化装置计划,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流动的城市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没有围墙、不收门票、24小时开放,它以最平等的方式向所有市民开放,让文化传承不再是文化机构的专利,而成为整个城市生态的共同责任。在这个意义上,顺城购物中心已超越传统商场的范畴,正在成为昆明城市文化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城市的商业文化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随着中秋国庆假期临近,这场以"老昆明八景"为主题的艺术展必将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在10月3日下午3:00,顺城购物中心还将举办电影《翠湖》的主创分享会。
此前,昆明导演卞灼凭借电影《翠湖》获得了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奖,让翠湖这个承载了昆明文化记忆的场域被世界看见。

国庆中秋小长假期间,昆明的市民游客在欣赏艺术装置的同时,还可以与电影《翠湖》的主创团队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聊聊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在古今对话中加深对昆明的认同与热爱。相信这样的文化实践,不仅丰富了商业空间的内涵,更为城市留下了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延伸阅读
滇池月夜
描绘的是滇池湖畔月色如洗的静谧景象。中秋时节明月赴约,三五好友泛舟滇池,明月在微波的水面上映射出倒影,好似月亮沉入了滇池,岸边的芦苇丛里藏着窸窣的惊叹。这是明代《云南通志》记载“中秋泛舟,月沉水底”的景象。
云津夜市
在盘龙江古渡口(今得胜桥附近)“万点渔灯,千艘蚁舶”的烟火盛景,杨慎诗中“夜夜灯花照渔浦”印证了其作为西南驿道枢纽的繁华。
螺峰叠翠
展现的是螺峰山(即今圆通山)山崖绿树交叠形成"层层树木层层绿"景观,徐霞客游记载:“石色青苍,如螺甲叠砌。”
龙泉古梅
记录了黑龙潭公园千年古梅的傲雪风姿。公园内现存的唐代古梅,树龄逾千年,枝干虬曲见证历史沧桑,至今任能够在寒冬绽放。阮元《黑龙潭看梅》一诗中,便写下“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来赞美黑龙潭与古梅。
商山樵唱
"商山樵唱"定格了商山(今云南师范大学一带)樵夫山歌互答的劳动场景。商山是北走蜿蜒的长虫山余脉,环绕着莲花池,古寺隐隐,桃林冷泉间樵夫踏月吟唱,物换星移中又是一轮春秋。
官渡渔灯
古时官渡为滇池北岸的渡口渔港,渔村夜间千帆归泊,载有郭文《滇中竹枝词》“官渡渔灯穿苇出,星芒乱撒滇池波”的渔火灯光。
灞桥烟柳
写实了古灞桥(今得胜桥)杨柳含烟的景致。云津桥借长安灞桥意象得名,湖岸垂柳随风摇曳,春日柳丝垂成绿雾,秋日柳叶染上金边,在盘龙江的晨雾中柳色朦胧如烟。
蚩山倒影
蚩山倒影为明清时期形成的昆明八景之一,指昆明北郊长虫山(古称蚩山、蛇山)倒映于棕树营一带菱角塘的景观。
本期编辑:毕群
本期责编:周晓雪
审核:李金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