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首富瓦利德亲王的奔驰SL600上,30万颗钻石闪烁着刺眼的光芒,这辆价值470万美元的“移动钻石矿”成为2025年中东富豪圈的现象级话题。
这场风潮迅速刮向中国,一位上海地产大亨豪掷千万元,给自己的座驾覆盖了28万颗国产培育钻石。 从中东王室到中国新贵,钻石消费的流向正悄然转向河南柘城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柘城的钻石故事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当时,中国为突破工业金刚石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了六面顶压机,意外为今天的培育钻石产业埋下种子。 如今,这座户籍人口仅60万的小城,每年产出600万克拉培育钻石,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 当地聚集了300余家钻石生产企业,从石墨原料到钻石切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这里的工厂通过高温高压法(HPHT)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仅需数周就能“种”出1-5克拉的钻石毛坯。 一台六面顶压机两周内可培育30粒原钻,单粒重量最高超过10克拉。
中国培育钻石的崛起,直接动摇了西方钻石巨头的统治地位。 掌控全球90%钻石供应近百年的戴比尔斯集团,在2024年遭遇营收同比暴跌21%,库存积压高达146亿元。 为应对冲击,其首次对标准级钻石降价10%,部分品类降幅达25%。
市场数据的对比更为直观:柘光品牌推出的4C级1克拉钻石搭配18K金戒托,售价仅8000元,同品质天然钻石价格高达10万元。
据京东平台数据,柘光钻石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海外客户通过亲友代购订单激增10倍。 澳大利亚珠宝店主凯蒂坦言,如今顾客进店会直接询问是否有培育钻石可选。
国产钻石的颠覆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对钻石价值的重新定义。 柘光钻石推出的“DNA纪念钻”服务,可将毛发中的碳元素转化为钻石晶体,成为婚戒、成人礼的新选择。 上海一位金融从业者定制了融入全家DNA的6克拉钻戒,直言“这不仅是珠宝,更是亲情的永恒见证”。
定制化需求成为新趋势。 柘光钻石的“万物豪镶”服务支持在手办、徽章、手机壳甚至汽车上镶嵌钻石,日均咨询量超过200次。 其产品中,95%达到D-F色级(天然钻石平均为H-J色),3EX切工达标率98%,全部经过12道手工抛光工艺。
实验室钻石与天然钻石在化学成分、物理特性上完全一致,甚至因可控环境而在净度、颜色上更优。 吉林大学与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甚至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宣布攻克“超级钻石”技术,其硬度和光学性能超越传统钻石。
这种技术突破让钻石逐渐褪去奢侈品光环,向消费品转变。 贝恩咨询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培育钻石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68亿元,中国市场将从83亿元跃升至295亿元。 曾经象征“永恒爱情”的钻石,如今成为年轻人表达个性的载体,一位北京消费者为女儿定制10克拉DNA项链,认为“科技让情感有了更直接的承载方式”。
中东富豪的钻石豪车现象,意外带动了中国培育钻石的海外订单。 柘光钻石的专属顾问需要跨时差处理海外咨询,中东客户曾一次性下单5枚10克拉彩钻。 华晶公司生产的红色、粉色等彩色培育钻石,一经面世就被全球采购商预订一空。
与此同时,中国钻石品牌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华晶公司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条智能全自动钻石切磨生产线,使中国突破印度在钻石切割领域的垄断。 郑州市政府则设立超硬材料产业基金,推动形成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链条布局,2023年当地培育钻石出口货值超21亿元。
从沙特亲王的钻石车到上海富豪的镶钻全家福,从中东展览会到河南柘城的工厂流水线,钻石的流动轨迹印证了中国制造在高附加值领域的进阶。 当消费者用8000元买到曾经标价10万的钻石时,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重新书写全球奢侈品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