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故宫看展,在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前站了好久。隔着玻璃瞅那些笔墨痕迹,突然就想起老辈人讲的段子 —— 王羲之写完这帖第二天就烧了草稿,还念叨 “此作非我本意”。你别说,当时盯着那些涂改的地方,真有点恍惚,好像能看见一千多年前那个老头儿懊恼的样子。
永和九年三月三那天的事,估计喜欢书法的都听过。王羲之跟四十来个名士在绍兴兰亭喝酒写诗,曲水流觞嘛,酒劲儿上来了抓起鼠须笔就写序。据说当时纸是蚕茧纸,滑溜溜的,笔锋走起来都带着劲儿。可等他酒醒了再看,自己都愣了 —— 那些字里的灵气,还有 “癸丑” 二字改稿时的仓促劲儿,后来写多少遍都赶不上。
我之前一直以为烧稿是瞎传,直到翻到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才知道真有这说法。王羲之后来写了几十上百本,越写越憋屈,干脆把不满意的稿子全烧了,嘴里还嘟囔 “那不是我想写的样子”。其实想想也懂,就跟咱们偶尔写东西似的,灵光一闪写出来的片段,回头再补全,怎么都少点味儿。
真迹的下落才叫可惜呢。听说王羲之把真迹传给子孙,后来落到唐太宗手里 —— 那可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恨不得把所有真迹都收回家。唐太宗临死前还惦记着,让把《兰亭序》跟他一起埋进昭陵。结果五代时出了个盗墓的温韬,这小子没文化,把昭陵里字画的金玉轴子抠下来,画纸全扔了。就这么着,真迹没了踪影。
现在能看到的,也就那几个摹本。故宫里的冯承素版最出名,卷首有 “神龙” 小印,人称神龙本。上次看展特意留意了,“有崇山峻领” 的 “崇山” 二字是后来补在旁边的,跟记载里王羲之当时的慌乱劲儿对上了。你说怪不怪,明明是摹本,可那些笔锋的尖儿、墨色的浓淡,比好多真迹还传神。
有人说王羲之烧稿是矫情,可我倒觉得挺真实的。他写《丧乱帖》的时候哭着涂改,写《兰亭序》又懊恼烧稿,这人本来就重感情。魏晋那时候的人好像都这样,不藏着情绪。再说了,真迹没了未必全是坏事 —— 要是真迹还在,哪有这么多人对着摹本琢磨千年呢?
前几天看成都博物馆的特展,赵孟頫临的《兰亭序》前排老长队。听见有人说 “还是真迹好”,我倒觉得未必。那些摹本里藏着的念想,还有王羲之那句 “非我本意”,说不定比真迹本身更让人惦记。就像现在人看老照片,模糊的反而更有味道。
有时候会瞎想,要是温韬当年懂点行,真迹能留到现在该多好。可转念一想,或许就是这种遗憾,才让《兰亭序》活了这么久。王羲之自己都不满意的 “非本意” 之作,反倒成了千古绝唱,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
上一篇:文化赋能夜,赵巷飘起“文明香”,上海打造10万人次艺术生活圈
下一篇:茶叶分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