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中注入鲜活当代性泰州籍画家李俊的美学建构
创始人
2025-09-20 19:31:09
0

扬子晚报网9月20日讯 (记者 王国柱)“既扎根于吴昌硕、齐白石以来的写意传统,又融入江淮水乡的地域灵韵与当代审美意识,在守正开新中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鲜活的当代性。”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对泰州籍花鸟画画家李俊的评价。

吕章申(左)与李俊(右)在一起。

在吕章申看来,李俊的笔墨根基深植于“书画同源”的正脉传承,却又突破了旧式文人画的程式束缚。自幼受《芥子园画谱》启蒙,后师从陈大羽、徐培晨等名家,李俊对传统的承袭绝非简单摹古,而是如汉代隶变般实现笔法语言的创造性转化。

在李俊紫藤系列画作中,藤条起笔如《散氏盘》般圆浑沉厚,承笔似《石门铭》般跌宕纵肆,收笔则以利落方折制造视觉顿挫,将篆隶筋骨化作生命律动。这种“以书入画”的功夫,既不同于吴昌硕金石气的雄浑厚重,也有别于齐白石的乡土野趣,而是形成了“金戈铁马”与“小桥流水”并存的刚柔相济之美,恰合谢赫“骨法用笔”的要义,更暗融泰州水乡特有的韵律感。

李俊画作《春江晨曲》。

在绘画技法创新上,李俊展现出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现代解构与重组智慧。他深谙黄宾虹“五笔七墨”之道,却不困于古法,大胆引入水彩叠染技法与现代设计意识。《紫气东来》中,藤蔓以焦墨皴擦出老辣质感,花穗则以花青、藤黄、胭脂层层罩染,通过水分控制形成自然渐变,这种处理既保留了水墨“氤氲含蓄”的东方韵味,又赋予作品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张力。

李俊的构图更是突破传统折枝花鸟的局限,如《菱塘鸭戏》采用S型构图,雏鸭的破墨点染与菱叶的横扫笔触形成疏密对比,叶梗细劲如丝却带水波颤动,全然是溱湖晨雾中得来的“活态”,将自然生机转化为视觉节奏。

吕章申认为,地域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构成李俊艺术最独特的美学标识。作为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当代实践者,李俊将水乡的自然意象与民俗符号转化为笔墨语言。

在李俊《端午蒲艾图》中,菖蒲的劲挺线条取法于行草使转,艾草的晕染藏有篆隶筋骨,粽子与香囊的质朴造型则暗含生活哲理,实现了“迩言”式的审美表达。他画芦苇必带微弯,似遭湖风轻拂;绘残荷则干笔皴擦,荷梗斜欹如老儒拄杖,瘦劲中藏撑天之力,这种对地域肌理的捕捉已非简单“画景”,而是“与景共生”的精神对话。

“李俊的艺术贡献更在于构建了传统美学的现代传播体系。”吕章申说,李俊“紫境美仪”系列文创将水墨紫藤与苏州丝绸结合,历经百余次色牢度试验与纹样调试,终使水墨写意与丝织工艺达成完美平衡。当这些作品作为文化信物赠予国际政要,当“紫藤写意”课程让普通民众触摸到东方美学密码,李俊完成了从艺术家到文化传译者的角色升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朕还有未竟的伟业,怎能轻易死去?”嬴政在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后,对自己的生命愈加珍惜。这不仅因为他心中...
原创 盘... 当然,这里是对你这篇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了原文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原创 太...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文章每段保持原意的同时,加入一些细节和描写,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 众所...
原创 武...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黄帝——武则天,以她对权力的深切追求和掌控,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她不仅以...
原创 朱... 在古代的名门望族中,收养义子是十分流行的做法。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他曾一口气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其中...
原创 朱... 1947年某日,朱德总司令亲自来到晋察冀地区。 这次朱老总的到访,并非为了指挥战斗或是观光考察,而...
原创 清... 清朝的衰败与历史的转折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也是最为耻辱的一个朝代。在它的统治下,...
原创 为...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之一。它发生在1127年1月9日,当时,金军在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的...
原创 张... 前199年,吕布攻打小沛,刘备被击败后逃亡。在途中,刘备与曹操相遇,二人决定联手对抗吕布。经过一场激...
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花引争议的蔡... 极目新闻记者 胡秀文 见习记者 安圣琦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