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为苏州古城披上轻纱,阊门外的七里山塘便在次第亮起的灯火中苏醒。3600 米长的石板路被暖黄的灯光勾勒出蜿蜒的轮廓,山塘河上的画舫摇着橹声缓缓驶过,船桨划破水面的涟漪里,倒映着粉墙黛瓦与红灯笼的剪影。

每到夜晚,这条有着 1200 多年历史的古街再次迎来游人如织的盛景,南来北往的游客摩肩接踵,却不妨碍他们在吴侬软语与市井喧嚣中,触摸这座江南古城最鲜活的脉搏。有人说,没逛过夜晚的山塘街,就不算真正到过苏州 —— 这里既有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的独特格局,更有穿越千年依然未改的烟火气,在古今交织中演绎着最动人的姑苏故事。

山塘街的传奇,始于一位诗人刺史的民生情怀。唐宝历元年,刚到苏州赴任的白居易走出阊门,准备前往虎丘游览,却被眼前的景象浇灭了游兴。当时从城区到虎丘的七里路程,道路崎岖泥泞,坑洼不平的土路让行人步履维艰,而原本可以通航的河道也因淤泥堵塞无法行船。看着百姓们踮脚前行、怨声载道的模样,这位心怀苍生的大诗人当即决定:开凿山塘河,修筑便民路。

他带头倡议富户出资、百姓出力,将河道清淤的淤泥铺在岸边,筑成了坚固平坦的石板街,又用石头加固堤岸,在岸边栽种桃柳,在河中种植荷花。这项一举多得的工程,不仅解决了百姓出行难题、抵御了水涝之灾,更造就了一条 “春到柳绿桃红,夏来荷香满塘” 的风光带。白居易或许不会想到,他当年为民生所建的 “白公堤”,会成为后世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而 “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的诗句,早已成为山塘街最生动的写照。

时光流转,山塘街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与生长。从唐代的交通要道到明清的商贸重镇,这里始终是姑苏城最繁华的一隅。《红楼梦》开篇便称阊门外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书中所写的 “十里街”,正是如今的山塘街。

苏州人常说 “七里山塘”,虽精确丈量不足七里,却因曾经街上的七个石雕狸猫头而得名,更因千年未变的格局成为苏州街巷的典范。街道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3600 米的长度里,河路并行的格局从未改变,河岸边的建筑依然保持着 “粉墙黛瓦、鳞次栉比” 的苏式风貌,沿街的石库门、栅板门等各式门面,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商业繁华。

漫步山塘街,每一步都能踏响历史的回声。街河之上,15 座古桥横跨两岸,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通贵桥作为其中的代表,是明代礼部尚书吴一鹏于崇祯十三年捐建的单孔拱形石级桥,砖石实腹的桥栏上,“里人吴三复重建通贵桥” 的刻字依然清晰可辨,历经光绪年间的重修,至今仍完好保留着明代桥梁的典雅形制。站在桥上远眺,两岸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游船从桥下缓缓驶过,桥影、船影、月影在水中交融,构成一幅绝美的江南水墨画。

而不远处的吴一鹏故居 “玉涵堂”,更是明清建筑的精品之作,这座俗称 “阁老厅” 的宅院南向而建,前临小河,东近通贵桥,现有房屋分三路布局,第一、二进为楼,第四、五进是连通两厢的走马楼,第三进主厅 “玉涵堂” 面阔三间 16 米,进深六檩 14 米,扁作梁架搭配青石鼓墩柱础,轩敞古朴的形制堪称明代建筑的典范。

除了这些名门望族的故居,街道深处的苏州商会博物馆也值得细细品味,这座 2005 年在原泉州会馆基础上开馆的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完整呈现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发展历程,从旧时的商贸文书到民国的商业招牌,无不诉说着山塘街作为 “姑苏商业命脉” 的辉煌过往。

山塘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于它从未被时光尘封,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作为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是无数文艺作品的灵感源泉。苏州弹词《玉蜻蜓》中,金贵升与志贞在山塘法华庵结缘;《三笑》里,唐伯虎追舟秋香的故事就发生在山塘河中,“姑苏城外有山塘,果是人间极乐场” 的唱词,早已随着评弹的吴侬软语传遍江南。

如今,在山塘街的临河茶楼里,依然能听到悠扬的评弹声,琵琶与三弦的合奏中,《枫桥夜泊》的意境在水声灯影中缓缓流淌,让听者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除了传统曲艺,非遗文化在这里也找到了创新的表达。

在 “山塘三里半” 文旅空间的智慧非遗展厅,原本陈列在玻璃柜中的缂丝、宋锦纹样,通过 AIGC 技术与智能织布机相结合,让游客只需推拉操作杆,就能亲手 “织” 出专属纹样。而卖花阿婆 “栀子花、白兰花” 的悠扬叫卖声,通过三维技术在展厅中萦绕,瞬间将人拉回旧时的苏州街巷,让非遗文化真正 “活” 了起来。

如果说白天的山塘街是一幅雅致的水墨画,那么夜晚的山塘街便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华灯初上之时,沿街的红灯笼悉数亮起,将石板路映照得暖意融融,山塘河上的画舫也点亮了彩灯,摇橹声、评弹声、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沿街店铺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最动人的市井交响。

游船从李鸿章祠东码头出发,沿着山塘河一路向西,途经古戏台、通贵桥,最终抵达虎丘,全程约 40 分钟的航程里,游客可以在船舱中品茶听曲,看两岸灯火倒映水中,感受 “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 的绝美意境。

岸边的特色店铺里,苏式面点的香气与桂花糕的甜香扑面而来,白记的蜜浮酥柰花搭配栀子花茶,一口下去满是江南的清甜;荣阳楼的传统点心承载着老苏州的记忆,而 “山塘早点来” 的茶韵茉香雪顶,则用现代口味演绎着苏式风雅。沿街的手工艺品店中,茉莉花手串散发着清幽的香气,苏绣、缂丝制品精致典雅,成为游客带走江南记忆的最佳信物。

山塘街的生生不息,离不开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与守护。2002 年,苏州市政府启动山塘街保护性修复工程,遵循 “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沿街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同时疏浚河道、整治环境,既保留了 “河街相邻” 的原始格局,又完善了基础设施。2004 年 9 月 30 日,修复后的山塘街正式开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江南韵味。近年来,姑苏区虎丘街道更是以 “文化浸润、项目推进” 为理念,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元素,还原枕河人家的市井烟火气。

原亚细亚影视基地改造升级而成的 “山塘三里半” 文旅空间,占地 3000 平方米,以 “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 的对联为灵感,注入文创、餐饮、数字非遗等新业态,成为山塘街的文化新地标。而 “大冰的小屋” 等现代业态的入驻,让民谣与评弹在江南水巷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三弦与吉他的对话,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这种 “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的发展模式,让山塘街既保留了历史的根与魂,又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山塘街,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穿越千年依然未改的烟火气。清晨的山塘街从一碗头汤面开始,荣阳楼里,老苏州们围坐在桌前,点一碗苏式面,配上浇头,边吃边聊天,惬意自在。沿街的早餐铺前,热气腾腾的包子、烧麦刚出锅,香气扑鼻;卖花的阿婆提着竹篮,走街串巷叫卖着鲜花,茉莉花、白兰花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午后的山塘街稍显静谧,临河茶楼里,三五好友围坐一桌,品茶听评弹,看船来船往,享受着江南的慢时光。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餐,饭菜的香气从临河的窗户中飘出,与沿街店铺的美食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最温暖的人间烟火。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并不冲突,穿着汉服的姑娘与时尚的年轻人擦肩而过,老苏州的吴侬软语与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交融,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灯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山塘街独特的魅力。

作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山塘街早已成为苏州的城市名片,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见证了苏州从唐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中国人对江南水乡的美好向往。这里的每一座古桥、每一栋老宅、每一条河道,都在诉说着江南的故事;这里的每一缕茶香、每一声评弹、每一口美食,都在传递着苏式生活的风雅。如今的山塘街,既是游客探寻江南韵味的必到之地,也是苏州人安放乡愁的精神家园,更是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典范。它用 1200 多年的历史证明,真正的文化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能够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生长、始终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财富。

夜色渐深,山塘街的灯火依然璀璨,游船还在河上缓缓前行,评弹声还在茶楼里悠扬回荡。站在通贵桥上回望,3600 米的古街在灯火中如一条巨龙蜿蜒向西,连接着阊门的繁华与虎丘的清幽。从白居易开凿山塘河的初心,到如今文旅融合的新生,这条古街始终坚守着江南的底色,又不断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在千年岁月中沉淀出独有的韵味。或许,这就是山塘街的魅力所在 —— 它既有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的繁华,又有 “小桥流水人家” 的雅致;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活的人间烟火;既承载着过去,又拥抱著未来。当最后一艘游船靠岸,最后一盏灯笼熄灭,山塘街便在静谧中等待着新的黎明,而那些关于江南、关于传承、关于生活的故事,也将在这条古街上永远延续下去,温暖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