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发现高温氧化铜在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效果的瓷器是唐代湖南长沙窑。釉里红是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它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的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温差容错范围大约10℃,全靠窑工经验把控。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气氛)才能烧成。一是氧化气氛,二是是还原气氛。通俗点讲,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叫氧化气氛。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则称为还原气氛。温度高了会出现飞红(或红色变淡);温度低了,颜色就会变黑,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甚少。这种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陶瓷史上重要的创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标志,因此它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
元代釉里红莲池鸳鸯纹带盖梅瓶
瓶高48㎝,口径6㎝,底径12.8㎝。唇口,折沿,梯形短颈,带盖,盖上有宝珠形钮,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宽圈足,底不施釉。钮饰红色,钮下双圈,面饰似中药材“麦冬”形状组合的七角几何纹。盖之立面绘缠枝牡丹纹。整器五组画工,肩部及腹部下端绘缠枝牡丹纹、卷草纹,腹部绘鸳鸯莲池纹,底端绘仰莲纹,发色偏暗,画工洒脱。玻璃釉,通体开片纹,片纹微翘,部分线条呈褐色及飞红现象。胎白,胎质细腻,无坠手感。飞红是铜离子从釉层中逸出的现象,使得瓷器的纹饰不连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红色变化状态。其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当窑炉中的火候过高时,铜离子便会挥发,从而从釉层中逸出,进而导致飞红现象的出现。(量子年份检测元代晚期)
元代白浒孤窑釉里红龙纹象耳瓶(一对)
瓶高59㎝,口径13.2㎝,底径15.9㎝。盘口,象耳,溜肩,长腹,深圈足。全器釉里红装饰,共九组图案,从上至下第一层口部外壁绘锦地纹,第二层绘蕉叶纹,第三层颈部绘吉祥纹,第四层肩部绘梅花纹,第五层主题腹部绘云龙纹;第六层下腹部绘海水纹;第七层足胫绘锦地纹;第八层绘梅花纹,第九层近足处绘卷草纹。(量子年份检测元代晚期)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窗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
瓶高35.4㎝,口径11.4㎝,底径11.5㎝。撇口,细颈,垂腹,宽圈足,砂底,三处抹釉。釉里红装饰,颈饰蕉叶纹,颈下花卉纹,肩部横行楷书“大元国至正十一年制”九字青花款,腹部饰云龙纹,垂腹下渐收,饰仰覆莲纹。器型规整,发色浓艳。(量子年份检测元代晚期)
原创作者:张万年
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