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正式拉开帷幕,为增强普通市民观众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南方日报、南方+也特别启动了“艺术点亮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并在南方+客户端正式上线征文平台。不少市民观众已陆续投稿参与征文活动,我们精选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节选展现,其完整内容可直达征文活动平台观看,诚邀湾区观众通过写作的形式抒发对艺术节的感受,促进不同艺术观点与生活经验的碰撞与融合。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点亮生活”征文活动
《二月廿九》:难怪它能反复上演30年
●清 河(广州市民)
《二月廿九》剧照
澳门老妪在舞台上琐琐碎碎的喃喃自语,仿佛岁月与人性在低语。源汶仪老师一人饰演除澳门老妪外多重角色,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维度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内心的真实人物,他们的对话中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对生命本身的困惑与求索。展现了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挣扎与胜利、微小失落与包容。演的都是生命中的你、我和他(她)!
这种市井五谷杂陈的真实情感反而更具一种震撼和张力,通过诙谐幽默自然地流出,每一处笑点都深深撞击着我们在都市里飘泊不定的、好高骛远的心。
絮叨中逼人一次又一次反省,也难怪这出戏能反反复复演30年,果然精到!
《叶甫盖尼·奥涅金》:青春仿佛因我爱你而开始
●蔡浩杰(深圳市民)
《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诗体的长篇小说融合了普希金在诗歌和小说两方面的天才,《叶甫盖尼·奥涅金》不仅赋予故事诗意,悦耳精巧的韵律和错落有致的结构也为角色的演绎提供浪漫的想象空间,这种浪漫克制而肆意。幸运的是,话剧版遇到了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他忠于原著,用舞台语言表现了普希金的诗意美学;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走进剧场,看诗意瀑布,倾泻而下。
塔季扬娜爱上了奥涅金,她不掩饰自己的爱。这种爱热烈而真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青春就此开始,她举起了铁床,绕着舞台拖行,内心的喜悦和坚定具像化。观众坐在剧场里任一方位,都会被其真诚的爱所感动。
沪产话剧《年龄是一种感觉》:照见千万普通女性
●七月与安生(南方+读者)
《年龄是一种感觉》剧照
剧场灯暗,一人一椅便撑起半生时光。她把年龄揉进台词里,不是数字的堆砌,是少女莽撞、中年沉潜到暮年通透的细碎褶皱。独角戏的张力,恰是每个女性的成长——从怕时光流逝,到与岁月握手。没有宏大叙事,却照见千万普通女性:原来年龄从不是刻度,是每个认真生活的她,用细碎日子酿出的、独属于自己的丰盈。
音乐剧《寻找李二狗》:这代人的“山河志”
●珍妮弗(南方+读者)
《寻找李二狗》海报
刷到《寻找李二狗》现场时还在想,革命题材能玩出什么新花样?结果一开场就被“戳中”——舞台像架时空机,把我们拉进战壕,又用超有穿透力的歌声拽回当下。没有刻意煽情,却让“前辈的热血”和“我们的青春”撞出火花。散场后满脑子都是:这代人的“山河志”,得接好!
《Skylight天色》:粤语舞台上的“伦理漩涡”
●大侠东(南方+读者)
《Skylight天色》剧照
这部话剧全程以粤语演绎,我虽非粤语母语者,却因常年在广东生活,能听懂八成左右。能明显感知到,粤语受众是现场的“主力”:他们会为粤语独特的语音语调爆发出笑声,会因那些贴近生活的表达而心领神会,这和字幕“直译”的质感截然不同。比如字幕写“真的”,舞台上却是“比珍珠还真”的鲜活表述;又因故事设定在英国,台词里偶尔混入的英文,也并不显突兀。可对于粤语不太灵光的观众而言,大抵要少掉至少两成的趣味;但对粤语爱好者来说,倒是能从中学到不少地道表达,也算意外收获……
整部剧像一场关于“关系、愧疚与逃离”的镜像实验,粤语的烟火气与故事的沉重感交织,现场的细微反应与舞台的情感洪流碰撞,让“艺汇湾区”的这个夜晚,成了一次既属于剧场、也属于个体思考的独特体验。
整理:刘奕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