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源远流长,从殷商甲骨文到春秋战国的“玺”,再到秦始皇统一后的“印”,其历史悠久。闲章作为印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包括吉语、成语、诗词等,展现了文人的学识与修养。篆刻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形式,并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篆刻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鉚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床上书连屋 俞庭槐
乐琴书以消忧 赵之琛
萧然对此君 黄易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花好月圆人寿 黄牧甫
不俗即仙骨 王福庵
笃志乐群 刘萧石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
少言不生闲气 陈巨来
读书观大意 赵之琛
怕你不雕虫篆刻 吴隐
逃禅煮石之间 吴让之
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广义地讲,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吉语”、“成语”、“祝辞”印。从狭义上区分,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文赋类的印章。闲章内容包罗万象。
石不能言最可人 唐醉
青松白云处 梁袠
日日新又日新 叶潞渊
舍得 刘萧石
有好都能累此生 王福庵
文章不露世已惊 钱松
外人哪得知 黄牧甫
丹青不知老将至 徐无闻
三十功名尘与土 唐醉石
恐修名之不立 陈豫钟
琴书诗画巢 陈鸿寿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逢有味是偷闲 陈巨来
以墨林为桃源 王福庵
且饮墨瀋一升 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