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再次聚焦“急救”这一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主题。在生活中,意外突发时能否有效施救,往往决定了生命的走向。
大家好,“宝益讲堂”第61期开讲啦!我是宝小益,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几种常见紧急场景下的实用急救技巧。
一
致命急症:心脏骤停,先做这3步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情况之一,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很多人以为“等救护车来就行”,但在等待过程中,正确的心肺复苏(CPR)+AED(体外除颤仪),能让生存率提升3-5倍。
操作步骤
1
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呼喊“你还好吗?”,若没反应、无呼吸或仅濒死喘息,立即呼救“快拿AED!快打120!”,让身边人分工协作。
2
胸外按压
让患者平躺硬地面,双手掌心交叠,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cm(约成人拳头高度),频率100-120次/分(跟着“1001、1002……”节奏数),按压时手臂伸直,用上半身力量发力,避免胳膊弯曲。
3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每按压30次,采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一手压额,一手抬下巴,清理口腔异物(如假牙、呕吐物)后,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1秒,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连续2次人工呼吸后,即回到胸外按压,重复30:2循环,直至AED到达或患者恢复呼吸。
关键提醒
(1)若因“担心传染”“不会操作”等原因无法进行人工呼吸,仅做胸外按压也能起到救命作用,切勿因犹豫放弃施救。
(2)公共场所(商场、地铁、学校等)大多配有AED(体外除颤仪),开机后会有语音提示,按步骤贴电极片即可,无需专业知识,非医护人员也能操作。
二
“卡喉”窒息,海姆立克法分人群用
吃饭噎住、孩子吞入小玩具……气道梗阻者常会出现双手卡颈、不能发声、面色发紫等表现。此时盲目拍背可能让异物卡得更深,应按不同人群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1
成人与1岁以上儿童(意识清醒)
站于患者身后,两腿成弓步,身体贴紧其背部;
一手握拳,拳眼对准肚脐上方两横指处;
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2
1岁以下婴儿(意识清醒)
将婴儿脸朝下俯卧于前臂,头低脚高,掌根叩击背部两肩胛骨间5次;
如未排出,转而仰卧于手臂,头低脚高,用两指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
交替进行背部和胸部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3
自救方法(周围无人时)
一手握拳顶于肚脐上两指位置,另一手抓紧拳头,快速向内上方冲击;
或借助椅背、桌边等硬物顶住上腹部,用力向上冲击,直至脱险。
急救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现实中,有太多本可避免的悲剧,都源于“不懂”或“不敢施救”。世界急救日的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要推动大家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意识。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您实用的知识,更期待您能把它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
作者介绍
谭美春
急诊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从事急诊一线工作近27年,倾力救治每一位急、危、重病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负责人、上海市“谭美春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科劳模创新工作室”、宝山区“谭美春医学人文关怀工作室”领衔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危重症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抗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是宝山区急诊质控组副组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第一届“急救先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获宝山区人事局记大功一次、宝山区“德技双馨”名医、宝山区卫生计生系统突出贡献奖。
擅长: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各种休克、脓毒症等急危重症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及地点:
周三下午 门诊4楼名医诊疗中心诊室7
陈海龙
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专业方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诊急危重症,改善患者预后。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主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