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武宗朱厚照的名声不太好。
史书说朱厚照嗜酒好色,放荡不羁,强抢民女,还建立“豹房”,作为他纵欲享乐的场所;他宠信宦官,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把国家祸害得不浅;他还特别贪玩,尤其喜欢打仗,干了许多荒唐事。
总之,史书对朱厚照没什么好话,他就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庸皇帝。
但是,我们细读历史会发现,朱厚照在位的16年时间里,成绩其实还不错,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虽然行为方式看起来很荒唐,国家却没有出乱子,他在经济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军事上也可圈可点,他甚至御驾亲征取得“应州大捷”。
这样一个人,被定义为昏君,着实有些诡异,若要问为什么,只因他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士大夫阶层,结果遭到抹黑。
当然了,不是说朱厚照就是完美的,他身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绝不像史书说的那么严重。
要不然,毛主席也不会这样评价朱厚照:
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在毛主席看来,朱厚照是明朝比较好的四个皇帝之一。
如果要从明朝皇帝中选一个命最好的,朱厚照绝对榜上有名。
朱厚照的父亲是明孝宗朱佑樘,一个以贤能著称的皇帝,开创了“弘治中兴”,他还是古代皇帝中少见的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生只有只有一个妻子张皇后。
张皇后其实生过两个儿子,但长子早夭,次子便是朱厚照。
因为朱厚照是独子,所以他打小就被认定为皇位继承人。
再加上,朱厚照的生辰八字倒回去看是所谓的“连如贯珠”,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情况相同,是大吉之兆,所以朱佑樘和张皇后就更加宠爱他了。
朱厚照这个名字,也很有深意,“厚”是与辈分有关的固定字,“照”则出自于《易·大象传》中“大人以继明照四方”之语,可见朱佑樘对他充满厚望。
朱厚照两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四岁的时候,朱佑樘亲自为其示范语言规范和礼仪,并开始读书启蒙,教他读经史子集。
朱厚照九岁的时候出阁读书,朱佑樘为了培养他,请了程敏政、梁储、焦芳、王鏊、杨廷和、费宏、靳贵等二十人当他的老师,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儒,组成了一个“教师天团”。
在学习的过程中,朱厚照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他在学习的过程中礼仪也十分到位,老师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加之朱厚照自己也很爱学习,稍稍长大后,无论是吟诗作画还是写文章,他都非常擅长。
史书说朱厚照“作诗挥笔辄就,曾不构”,可见他思维敏捷,下笔成诗。
朱厚照还特别喜欢学习各国语言,精通梵语、藏语、阿拉伯语、蒙古语和葡萄牙语。
不过,若要问朱厚照最喜欢的是什么,其实不是咬文嚼字,而是行军打仗。
据记载,朱厚照天性好动,善骑射,他渴望像明成祖那样沙场建功,成为一名伟大帝王。
为了学习军事,朱厚照耽误了一些课程的学习,朱佑樘得知后也不责怪,而是任其发展,因为他认为个人兴趣的培养也很重要,过多束缚反而不好。
或许因为是独子的缘故,从小就得到了父母的所有宠爱,导致朱厚照天性不喜欢被束缚,他虽然很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老师们管教他,他甚至用一些隐蔽的办法与老师们对抗。
当老师发现朱厚照心思不在课堂上时,就会变得十分严厉,久而久之,就让朱厚照产生了些许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继位之后与文官集团不合。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六日,朱佑樘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朱厚照继位为帝,以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为顾命大臣。
朱厚照继位的时候不过14岁,但长期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在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
朱厚照刚坐上龙椅没几天,就猛然发现一个问题,朝堂上那帮人不是内阁成员、顾命大臣,就是他的老师,还有不少人是几朝老臣,这些人资历高、威望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事实上,明朝历史发展到明武宗的时候,文官集团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掌握着很高的权利,对皇帝的态度也很强硬,他们自诩拥有“文人气节”,以江山社稷作为幌子来胁迫皇帝屈服,有时候甚至敢以死进谏,前赴后继,直到皇帝服软为止。
朱佑樘就深受文官之苦,只不过他脾气好,懂得忍耐,所以与文官相处得还不错。
但是,这种局面,朱厚照显然很不适应。
起初,朱厚照还能表现得很勤政,黎明就起床上朝,对日讲和经筵从不懈怠,有时候忙到很晚才睡觉。
时间长了,朱厚照就发现了问题,他说的话基本没什么分量,往往被内阁驳回,内阁成员对他的要求还很多,并逼迫他在内阁的决策上签字。
更过分的是,朱厚照但凡有点小过失,或者贪玩一下,就会遭到群起攻之,说他沉迷享乐、不听劝谏、荒废朝政、玩物丧志,等等,给他扣上了太多高帽子,压得他喘不过气。
朱厚照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某地爆发天灾,或者雷劈死了人,亦或是宫中着了火,文官都要说是因为他无德才造成的,都要上书骂他一顿,并让他下诏承认错误并改正。
继位没几个月,朱厚照就感到心累了,这哪里是当皇帝,简直就是傀儡。
对于国事,朱厚照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想要建立功业,首先必须掌握皇权。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皇权呢?
朱厚照当太子的时候,刘瑾、张永等八名太监比较受宠,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八虎”,他便扶持这八人上位,当他们掌握权柄,以此来与文官集团进行对抗。
“八虎”与文官集团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由户部尚书韩文牵头,李梦阳草拟奏章,要求朱厚照杀掉“八虎”。
由于参与的大臣太多,态度又十分强硬,朱厚照一度被逼入墙角,只能苦苦哀求他们放过“八虎”。
“八虎”在得知此事后,便鼓励朱厚照与文团集团对抗,朱厚照决心殊死一搏。
第二天一大早,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内阁成员率九卿、言官跪在左顺门前,伏阙奏请诛杀“八虎”。
朱厚照不动声色,只派出一名小太监出去宣旨,说他已经赦免“八虎”,这让群臣十分失望。
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甚至提出辞呈,以此来逼迫朱厚照,没成想朱厚照竟然同意了,只留下了态度相对温和的李东阳。
不仅如此,朱厚照还下诏,将站在文官集团一边的宦官王岳、范亨发配南京,并提升刘瑾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此次事件过后,朱厚照的权威得到提升,此后他继续用宦官牵制文官,比如纵容刘瑾用东西厂及内行厂来监察百官,处理了一大批官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当然了,“八虎”后来肆意妄为,朱厚照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并在正德五年(1510年)将刘瑾凌迟处死,在事态恶化之前及时止损,杜绝了宦官专权,充分展现了他的掌控力。
如果只使用宦官,朱厚照掌控朝政的企图其实并不能完全实现,毕竟文官集团太过庞大,总不能都清除掉,那谁给他干活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厚照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紫禁城西面的太液池西南岸修建了一座豹房公廨,简称“豹房”。
在史书中,把“豹房”描述成朱厚照纵欲享乐的场所,自打他搬到“豹房”之后,就再也没有到紫禁城居住过,而且自此不理朝政。
实际上,这是个很大的误解,“豹房”中确实有豹子,但只有一只;“豹房”中也有美女,但皇宫中美女更多。
朱厚照确实在“豹房”中享乐了,毕竟他是男人,更是皇帝,是有需求的,这无可厚非,“豹房”最大的作用其实并不在此。
朱厚照建立“豹房”,真实目的其实是绕开原有的行政体系,把“豹房”打造成新的最高权力机构,从而削弱文官集团的作用。
说白了,“豹房”其实就是朱厚照重塑皇权的一个工具,他将明朝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转移到“豹房”,从而达到政由己出的目的。
清朝文人在修史的时候,为了抹黑明朝皇帝,就把“豹房”说成朱厚照纵欲享乐之所,说“豹房”中不仅养了豹子,还养了很多其他动物,不如大象、长颈鹿,等等;“豹房”中美女如云,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娈童,其实这些都没有什么凭据。
围绕“豹房”,朱厚照构建了一套以他为中心的班子,这些人大多都被收为义子,并赋予这些人一些权利,这些人则坚决执行他的命令。
据史料记载,朱厚照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豹房”做出的,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决策。
当然了,朱厚照虽然居住在“豹房”,但并未放弃对朝堂的掌握,他利用宦官对群臣实施高压统治,并让依附于他的阁臣焦芳等人牵制群臣,从而改变了弘治以来权在阁臣的局面,虽然依然有人反对他,但已经无法威胁到他的皇权。
朱厚照犯的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太过于宠信刘瑾,刘瑾背着他培植个人势力,权势大到一度威胁皇权。
当时,人们称呼朱厚照为“坐皇帝”,称呼刘瑾为“站皇帝”,超过八成的官员见到刘瑾都要跪拜。
刘瑾还大肆敛钱,据说他被抄家的时候,抄出的财产折合上亿两白银,是明朝年财政收入的好几倍。
到了后期,刘瑾还产生了不轨之心,想要夺取皇位,朱厚照得知情况后当即将其逮捕,不但将其凌迟处死,而且清算其党羽。
以刘瑾作为教训,朱厚照再没允许哪个宦官向刘瑾一样专权,自始至终他都掌握最高权力。
比如,朱厚照后来重用的钱宁、江彬,虽然权势都很大,但充其量就是朱厚照的鹰犬,他一句话就让二人灰飞烟灭。
在夺取皇权这件事上,朱厚照不按常理出牌,堪称鬼才,相比于他的继任者嘉靖帝朱厚熜,他少了些老练,却多了些灵气,可谓各有千秋。
朱厚照使用的这些手段,有些显得比较卑劣,结果加剧他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他彻底把士大夫阶层给得罪了,而且得不到和解。
所以,从明朝到清朝,士大夫阶层对朱厚照的印象都不好,认为他不符合明君形象,哪怕他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就是不认可他,甚至还要抹黑他。
朱厚照在取得决策权之后,开始了对国家的治理,首当其冲就是解决内忧外患。
据记载,朱厚照继位后,明朝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越发严重,加之刘瑾专权,前前后后造成了三十多次农民起义。
对于农民起义,朱厚照进行坚决镇压,为此他在军事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早在明太祖时期,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京军不能调外,边军不能调内”,已经坚持了一百多年了。
朱厚照在剿灭农民起义的时候发现,京军连北直隶的刘六、刘七起义都打不过,所以他干脆放弃使用京军,并打破祖制将边军调来平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此之后,朱厚照便对边军十分重视,利用边军平定了各地农民起义,使得四海安宁。
为了提高京军的战斗力,朱厚照下达指示:京营军和宣府边军相互对调,从而交换操练经验,提高双方协调性。
但是,李东阳以不符合祖制为由,拒绝为朱厚照拟旨,朱厚照便绕过内阁,下旨在“豹房”设置东西两官厅,由宦官掌管,并从宣府、延绥、大同、辽东四镇调集6500人入京,也交由宦官指挥,这支部队被称为“外四家”。
除了“外四家”之外,朱厚照让宦官组建“内操军”,人数大约1.2万人,同时组建由锦衣卫等组成的“侍卫上直军”,人数大约1万人,这三支京城部队都由他本人直接领导,朝廷无权调动。
朱厚照对军权的掌握,加强了“豹房政治”的统治地位,使得他能够从容在军事上作出部署,解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与农民起义相比,朱厚照更加关注的是边防安全,主要是蒙古鞑靼部。
朱厚照刚继位的时候,达延汗就发起虞台岭之战,使得明军损失七八千人,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此后数年,达延汗忙于平定内部,无暇顾及明朝,但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他又率领七万精锐骑兵南下攻打明朝。
朱厚照得知消息后,对局势进行了判断,做出了御驾亲征的决策,经过他的周密部署,加之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最终取得应州大捷,他本人还亲手杀掉一个蒙古军官。
朱厚照出征时,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皇帝取得胜利,那么文官集团将更加被动。
然而,等朱厚照取胜之后,迎接他的不是掌声,反而是各种造谣抹黑,说他打了败仗,丢了大明朝的脸。
在史书中,对应州大捷是这么记载的: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我军死亡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说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却只斩首16级,自此蒙古不敢再进犯明朝。
这种破绽百出的抹黑,连史学家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为朱厚照正名,说应州大捷中明军的战绩被严重低估了。
在取得一场大胜之后,朱厚照没有傲娇,而是多次巡视边界,史书说他“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最远走到了陕西榆林,与蒙古地界非常近了。
为了加强对边军的控制,朱厚照给自己册封了很多头衔,比如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等等,他甚至在宣府建造镇国府作为大本营,并给自己改名朱寿。
朱厚照的这种行为,看起来十分荒唐,正经皇帝谁这么干,背后的原因其实超乎想象。
就拿应州大捷来说,朱厚照担心将士们为了保护他而无法专心打仗,便给自己改名朱寿并任命官职,用这个身份来指挥军队。
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朱厚照虽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制定的作战方案十分得当,且能亲临前线指挥并积极参与战斗,所以士气十分高涨,三军将士用命,最终取得大胜。
可以说,朱厚照在军队中的人气还是很高的,当然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镇国公朱寿的身份。
再加上,文官集团一直在阻扰朱厚照指挥军队,为了迷惑群臣,他不得不变身为朱寿。
所以,朱厚照这种行为看似荒诞,其实蕴藏着大智慧,只不过在士大夫的抹黑下,他变成了一个把行军打仗当儿戏的皇帝,不负责任,不是个合格皇帝。
如果御驾亲征都是错,那么明成祖朱棣岂不是大错特错?
可结果却是,史书对明成祖以褒奖为主,对朱厚照却以贬低为主,如此厚此薄彼,可见背后隐藏着阴谋。
朱厚照在位期间,还平定了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平定朱寘鐇叛乱,是朱厚照用人得当的功劳,而平定朱宸濠叛乱,则被王守仁抢了功劳,但他果断诛杀朱宸濠,而不是参照处置朱高煦、朱寘鐇时赐死的往例,对各地藩王造成了极大震慑,对稳定政局政局有很大的作用。
朱厚照在平定内忧外患上,功绩还是很显赫的,却得不到士大夫的承认,不得不说是他的悲哀。
除了在军事上表现不俗,朱厚照在经济发展上也颇有手段。
我们都知道,自明朝建国以来,都实施了严格的海禁政策,不允许私人贸易,所以自然没有贸易税收。
不过,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许多商人私自出海经商,朝廷屡禁不止,也没有好的办法。
朱厚照继位后,认为私商既然无法禁止,那就收取20%的关税,这样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增加国家税收。
这一政策实施之后,海禁政策其实已经松弛,自此之后中国商人开始大规模出海贸易,而外国商人也充斥在各个口岸和沿海城市,“番舶不绝于海澳、蛮夷杂沓于州城”,明朝财政收入显著增加。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朱厚照亲征朱宸濠回朝途中,在淮安府清江浦乘船捕鱼时意外落水,虽被救起,但从此染病。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他去世前对群臣说:
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前此事皆由朕而误,非汝众人所能与也。
朱厚照折腾了一辈子,把文官集团得罪光了,但死前还是向文官集团低头了,说以前的事都是自己的错,并将权力交还内阁。
朱厚照之所以如此,还不是担心文官们在他死后闹幺蛾子,比如给他个恶谥之类的。
朱厚照死后,文官们见他终于服软,也不为难,以他生前尚武,给他上谥号为明武宗,还说他可比汉武帝、唐武宗。
这当然不能算和解了,朱厚照死后,士大夫阶层对他的抹黑并未停止,最终将他说成昏君,只不过因为谎言并不高明,加之有其他史料为佐,我们才知道他看似糊涂,实则精明过人,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
并且,朱厚照死后,皇帝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也没有停止,他的继任者嘉靖帝,为了跟文官集团对抗,不惜把自己化身为道士,在那儿装神弄鬼,与大臣们斗智斗勇,最终两败俱伤。
嘉靖帝之后,隆庆帝、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和崇祯帝,几乎都跟文官集团有过斗争,而且斗争愈演愈烈,直至被文官集团出卖亡国。
与后面这几位皇帝相比,朱厚照因为行为方式太过怪异,打压文官集团的手段太过激烈,结果被摸黑得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