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魏皇权的逐渐衰弱,魏主曹髦决定采取行动反抗这个局面。他在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召集了三位亲信官员,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忍受废辱,今天我将与你们一起出宫讨伐他。”其中一位名叫王经的官员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曹髦并未动摇。而另外两位官员却背叛了他,他们迅速离开宫殿,将曹髦的计划禀告给了司马昭。那么,这两个出卖主人的官员到底是谁呢?
一、曹爽的亲信
这两位官员分别是王沈和王业,本文重点介绍王沈。史料记载,王沈字处道,山西太原人,出自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祖父王柔在东汉时曾任护匈奴中郎将,父亲王机则是曹魏时期的东郡太守。王沈年幼时失去父母,由堂叔王昶抚养长大。由于王沈“喜爱读书,擅长写作”,他被大将军曹爽招募为掾属,并最终晋升为中书门下侍郎。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成功除去了曹爽。作为曹爽的亲信,王沈也因此被罢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王沈重新得到了机会,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后来又转任秘书监。在曹髦即位后,王沈的职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散骑常侍、侍中,负责典管著作事务。他还与荀顗、阮籍共同编纂《魏书》,不过其中一些内容多受时讳影响,未能如《三国志》般详实。
二、背叛求荣
曹髦虽为曹魏的皇帝,但始终无法摆脱司马昭的压迫。深知司马家迟早会篡位,曹髦决定主动出击,利用皇帝的权威集结宫中力量反抗司马昭。于是,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曹髦命令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在陵云台布置甲士,随后召集了王经、王业和王沈等亲信。
曹髦对王沈有着很高的信任。在他看来,王沈曾是曹爽的亲信,虽然被司马家贬职过,但自己在位期间对王沈一直很好,经常与他和裴秀一起在东堂讲学,号称王沈为“文籍先生”。然而,曹髦未曾料到,王沈最终选择背叛。在曹髦去宫中向太后奏事时,王沈和王业则前往司马昭府,向其揭露了曹髦的反叛计划。
三、晋朝的功臣
曹髦死后,王沈凭借出卖曹髦的功劳,受到了司马昭的重赏,被封为安平侯,封邑两千户。然而,社会舆论并未对王沈的行为给予宽容,许多人指责他不忠于自己的主人。“沈既不忠于主,甚为众论所非。”尽管如此,王沈并不在意这些指责,反而开始了他在官场上的迅速晋升。此后,王沈被任命为尚书,继而担任监察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和豫州刺史等职务。
不久后,王沈升任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在东吴支援蜀汉之际,王沈因功转任镇南将军。司马炎即位后,王沈成为御史大夫,并兼任尚书令,参与了朝政的筹划。西晋建立后,王沈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负责城外的军事事务。司马炎甚至打算将朝政交给王沈,但他却在266年去世,未能实现这一计划。
参考资料:1.《三国志》;2.《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