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59年,蒙古的大汗蒙哥在远征四川及重庆期间,被南宋守军的毒箭射中。没过多久,蒙哥便因中毒而命丧黄泉,去世的地点正是重庆的钓鱼台。当他离世之际,其弟弟忽必烈正率军在征讨南宋的前线,局势紧迫。忽必烈迅速与负责守卫襄樊的南宋将领达成停战协议,以便急忙率军返回开平城。不久之后,忽必烈在开平城庄严宣布自己登基为新的蒙古大汗。同时,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自立为汗。至此,蒙古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个有力的政权,两个大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忽必烈所在的蒙古草原贵族采取了汉化的路径,称之为中原派,倡导与中原汉地的文化融合。而阿里不哥则代表了那些坚持传统的蒙古贵族,走的是所谓的蒙古本土派路线。忽必烈凭借中原汉地的丰厚人力和物力储备,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实力雄厚。而另一方面,阿里不哥虽然控制着广袤的蒙古草原,却面临着极大的资源匮乏,人员补给严重不足。
在忽必烈身边,还有一支汉人智囊团,他早年便将一些才俊的汉人谋士招揽于麾下。这些智囊不仅协助他制定作战策略,还帮助他分析如何战胜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在经过周详的分析后,汉人智囊团得出一个相当清晰的结论:忽必烈政权的实力远远超过阿里不哥。更重要的是,蒙古本土急需的大量粮食与物质,几乎都是依赖汉地的运输,因此忽必烈果断切断了这条供应线,迫使阿里不哥的政权陷入物资危机。
面对困境,阿里不哥只能依赖蒙古本土的有限资源来与忽必烈抗衡,他召集了若干蒙古本土的贵族和高级将领,计划向南侵袭中原,意图消灭忽必烈。此时,忽必烈的汉人智囊团迅速建议他先发制人,主动出击迎战阿里不哥。于是,忽必烈调集数十万大军,积极北伐,两军在昔木土的战场上相遇。凭借着与西夏、金帝国和南宋的丰富交锋经验,忽必烈的大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
然而,阿里不哥的部队在本土的士兵中,许多是刚刚入伍的新军,战斗力较弱。最终在昔木土战役中,忽必烈的军队大败阿里不哥,迫使后者率领残余部队狼狈地逃向蒙古草原的深处。在经历几年的权力争夺战后,忽必烈最终战胜了自己的亲弟弟阿里不哥,并将其流放至偏远之地。阿里不哥最终在流放地去世,史料对此并无详尽记载,推测可能是忽必烈暗中派人结束了他的生命。
由于忽必烈不敢公开处决自己的弟弟,只能在暗中下手。经过这场血腥的争战,忽必烈如愿以偿地成为蒙古帝国的新大汗,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激烈斗争,不仅是两位兄弟的个人权力之争,更是中原汉化派与蒙古本土派之间的较量。忽必烈希望推动蒙古人走汉化之路,以增强国家实力,而阿里不哥则更倾向于维护传统,以固守旧制。显然,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不断实施汉化政策、走向全面汉化道路的蒙古帝国,才能在世界强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