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内,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这座宫殿中被诱杀。死前,他大声呼喊:“悔不听蒯通之言!”最终,韩信遭到三族夷灭,落得个如同“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蒯通是韩信的重要谋士之一,在韩信打败齐国、晋升为齐王后,他向韩信献策,建议他自立为王,与项羽和刘邦共同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韩信拒绝了这个建议,蒯通选择隐退以保自身安全。这一历史选择令人痛心,不少历史爱好者认为,若韩信当时接受了蒯通的建议,或许能避开最终的命运,建立一个强大的三国局面。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即便韩信当时自立,他也无法与刘邦抗衡。
然而,无论韩信是否能够真正达成三足鼎立,有两个人的生命,只要韩信能保住其中一个,他就能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刘邦也不可能轻易对他下手。可惜的是,韩信最终杀掉了这两人。那他们究竟是谁,又是如何被韩信所杀的呢?
项羽自刎,悔之晚矣
第一个人便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出身楚国贵族,随叔父项梁起兵,项梁战死后,项羽接手指挥,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一举震惊天下。鸿门宴上,项羽未能果断杀掉刘邦,之后分封诸侯,尽享天下权力。
原本韩信是项羽手下的执戟郎,但因未受重用,他转投刘邦。虽然刘邦赋予他治粟都尉一职,韩信依然觉得自己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毅然出走。幸运的是,萧何在月下追赶韩信,并向刘邦推荐他,最终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授予他极大的权力与兵力。
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韩信大展拳脚,先后灭魏、赵、燕、齐等国,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刘邦却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屡次失败,几乎命丧黄泉。
当韩信灭齐后,曾致信刘邦,要求“封假王,以治齐地”,刘邦大怒骂他,但在陈平的劝解下,刘邦最终改口,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此时似乎登上了人生巅峰,却也悄然埋下了身死族灭的祸根。
此时,政治上较为迟钝的项羽注意到了韩信的重要性,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武涉数次提到刘邦对项羽背信弃义的种种,劝韩信与项羽联合,或至少保持中立,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然而,韩信依旧拒绝了:“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不久后,刘邦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命韩信率领各路诸侯攻打项羽。韩信凭借一系列精彩的战术,打出了战争史上的经典之役——十面埋伏,将项羽逼入了垓下。最终,项羽在“时不利,骓不逝”的叹息声中,选择自刎而死。
伤心时刻,钟离昧被错杀
既然项羽已经被打败,刘邦便转向了韩信。在垓下之战后,刘邦很快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迁至楚王职位。楚国的经济与齐国相比相差甚远,而且韩信曾亲手摧毁了楚国。被迫成为楚王的韩信,内心充满了愤怒与无奈。
钟离昧,项羽最器重的将领之一,曾屡次打败刘邦并亲自捉住刘邦的父母。楚军失败后,钟离昧投靠了韩信,得到了他的庇护。然而,刘邦一直未能找到对付韩信的直接理由,直到有人举报韩信藏匿钟离昧。
刘邦虽然想立即抓捕韩信,但陈平劝阻了他,分析道:韩信是军事奇才,钟离昧若投靠其下,必将成为他军力的重要补充,贸然行动可能会迫使韩信反叛。刘邦采纳了陈平的策略,决定巡游云梦,命诸侯来见驾。
韩信感到情势危急,前去找钟离昧商讨对策。钟离昧听后苦笑道:“刘邦之所以不敢抓你,就是因为我在你身边。你唯一的活路,是我和你联手反抗刘邦。今日你召我前来,知道我死了你也必定难逃。”说罢,钟离昧自刎。
韩信无奈割下钟离昧的头颅,带着它去见刘邦。不料刚进入宫殿,刘邦便下令捉拿韩信,五花大绑押送至长安。韩信一路被押解,痛心疾首地喊道:“飞鸟尽,良弓藏。项羽已死,我故当烹。”
权力的游戏,兔死狗烹
韩信尽管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因其在功勋上的突出,刘邦视其为威胁。钟离昧的死令韩信声誉受损,朝中上下开始对其产生怀疑。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但若他此时低调行事、辞官隐退,也许还能苟活。然而,韩信性格高傲,情商低,依旧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也没能改掉傲慢的个性。
项羽死后,韩信的价值迅速下降,而钟离昧的死,更加深了世人对韩信“不义”的印象。蒯通因劝韩信自立而选择隐退,而韩信临死时的高喊,间接将蒯通也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韩信不愿认清现实,最终在陈豨谋反案中被牵连入狱。萧何以计引诱韩信进入宫中,吕后亲自率宫女擒拿了韩信。尽管陈豨是韩信的旧部,但从未有直接证据表明韩信曾谋反,然而却因政治上的幼稚与傲慢,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作为一代“兵神”,韩信若能避免杀掉项羽和钟离昧,即便他的开国功勋有所打折,但至少不会像他最终所遭遇的那样,身死族灭,留下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