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反直觉”的历史话题。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令人意外地更加依赖并信任少数民族出身的军人。更令人吃惊的是,唐朝的皇帝甚至将少数民族出身的军人任命为自己最亲密的卫士,这种做法乍一看似乎与我们常规的认知相悖,是不是很反直觉呢?
大家不用担心,这可不是兰台的个人臆测。这一历史现象是由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历史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的专家学者发现和研究的。李鸿宾教授,作为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还是博士生导师,他在多篇学术论文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就是他专门讨论唐朝皇帝为何在安史之乱后,仍然青睐少数民族出身的侍卫的经典之作。
李鸿宾教授在文中总结了几大原因,解释了唐朝皇帝为何做出如此“反直觉”的决策。
01、少数民族军人的尚武风气,令其在军中地位较高
李鸿宾教授首先考察了唐朝三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军人,尤其是侍卫总管何文哲的重用。何文哲,虽名为“汉人”名字,但其家族姓“何”,源自昭武九姓之一的何国,而他的曾祖父则是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地区。事实上,何家自唐高宗时期便归附唐朝,世代在禁军系统服役,始终从事武职。何文哲个人也从唐德宗时期起,逐步升至神策军中级将领。后来,他不仅参与了张韶之乱的平定,还通过神策军为唐文宗的登基保驾护航。唐文宗甚至在朝廷上公开表扬何文哲,称“社稷今存是卿之力”,即唐朝今天的安定全赖何文哲的功劳。
为什么唐朝几代皇帝如此倚重一个“外族后裔”的将领?李鸿宾教授分析认为,像何文哲这样的少数民族军人,虽然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儒学传统,但他们家族世代从军,早已在禁军系统扎下根基。相比之下,许多汉族士兵缺乏这类军事背景,皇帝也因此更倾向于信任这些忠诚且久经沙场的少数民族军人。
02、少数民族军人朴实且忠诚,背景更为单纯
此外,李鸿宾教授还指出,唐朝皇帝青睐少数民族军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与汉族士大夫或关陇门阀的关系极为疏远,甚至几乎没有社会联系。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将领的社会背景较为单纯,避免了那些复杂的宫廷政治,皇帝也更容易信任他们。而且,与汉族军人相比,这些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军人常常展现出更高的忠诚度。
为了印证这一点,李鸿宾教授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比如,安藏金,这位曾为唐睿宗申辩的将领;石神福,这位在与唐玄宗的军队失散后,仍坚决投身军队,勇猛作战的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有仆固怀恩,全家46口为唐朝捐躯,甚至在仆固怀恩有叛变迹象时,石演芬宁愿死也不愿追随他叛变。这些忠诚的少数民族军人,深得唐朝皇帝的信任和青睐。
03、唐德宗时期藩镇叛乱,促使皇帝依赖少数民族军人
唐德宗继位后,试图恢复唐朝的皇权,但连番遭遇藩镇武人的反叛,甚至曾倚重的朔方军也发生了叛乱。唐德宗意识到,必须掌握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军队。由于此前的藩镇军人大多是汉族将士,唐德宗对他们丧失了信心。于是,他决定在新组建的神策军中大量招募少数民族士兵,借此避免汉族军人可能引发的叛乱。
唐德宗甚至将滞留在长安的4000名少数民族及其后代全部编入神策军,正因如此,像何文哲这样背景为少数民族的将领得到了更高的重用。可以说,唐朝皇帝更愿意信任这些少数民族军人,正是出于对他们忠诚的高度信任。
其实,不仅唐朝的皇帝偏爱少数民族作为贴身卫队,西方帝国的皇帝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拜占庭帝国的瓦良格卫队,成员均为来自今天北欧的士兵。相比于希腊人,瓦良格卫队的“外人”身份更让拜占庭皇帝放心。同样的道理,唐朝皇帝之所以偏爱少数民族军人,也是基于对他们的信任和对传统士族军人的排斥。
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或者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讨论。
END
参考资料:
《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