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6年,北平饭店,周恩来在宴会中对一位国民党将领说:“当年是我介绍你入党的。”空气骤然凝固,现场陷入短暂的沉默,没有人敢接话。
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开学,第一期学员中有一位身材瘦高的青年,他是来自河南永城的侯镜如,家境较好。当时,周恩来已在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学员的思想与组织工作。
侯镜如并非班上最聪明、最突出的学生,但他是最早参与街头斗争的其中一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政治部要求组织青年学生支持抗议活动。侯镜如在广州工人夜校里带头进行演讲,激发了众多同学的参与。同年,经过周恩来的面试,侯镜如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也为他签字登记,编号入党。
当时侯镜如年仅23岁,次年,他受命前往上海参与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他被安排渗透进工人纠察队,并保持与周恩来的电报联系。尽管起义最终失败,侯镜如依然在暗中潜伏了短暂一段时间。
1927年3月,南昌起义筹备之际,侯镜如提前赶到,负责南区兵站的接应工作。周恩来专门点名让他参与,给出的理由简单而直接:“老实、可靠、守纪律。”然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形势急转直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上海的大批共产党人被捕,侯镜如与组织失联。他藏身于法租界,以翻译为生。1931年,一名叛徒被捕后供出了侯镜如的身份,他被捕并关进龙华监狱,期间他始终坚决不认罪、不交代,最终被释放,监禁了一年多。
出狱后,没人再与他接触,侯镜如回到重庆,在黄埔的老同学帮助下,进入了国民党军事系统,担任译电科军官,至此他不再公开谈论过去。
抗战爆发后,侯镜如升任国民党第九战区参谋处长,并参与皖南保卫战。在武汉,他曾因与共产党有过往被审查,但因立功未被揭发。1940年起,他与中共的情报系统恢复了秘密联系,联络点设在汉口的一家茶馆,代号“石头”,并开始为中共提供情报,传递日军调动与国军命令。此时,他的工作方式极其隐蔽,不定期、不收酬劳,只凭一句“你们还记得我”来进行沟通。
尽管中共方面始终未正式确认他为正式联系人,但他被认为是一个“静默关系人”,不受党组织直接领导。
侯镜如始终没有公开说明自己是如何“脱党”与“复党”的过程,他明白,这件事说不清,也没有人能说清。
1946年1月,在重庆举行的国共谈判中,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决定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周恩来作为主力谈判代表率中共代表团北上,而负责接待的国民党方面负责人,竟是侯镜如。
当时,侯镜如已是北平警备司令,少将军衔,负责城市的安全与对外联络工作。中共代表团一到北平,周恩来立即认出了他。当晚,宴会开始,周恩来扫视一圈,走向侯镜如,静静地说:“我们有二十年没见了吧?当年还是我介绍你入党的。”
话音刚落,气氛凝固,现场一片寂静。侯镜如站起身,行了个礼,保持沉默。此时,其他国民党官员的反应各异,有的低声讨论,有的装作没听见。中共代表团的王炳南事后回忆道:“那一刻,什么话都不用说,气氛已经揭示了一切。”
周恩来的话远不只是简短的寒暄,它实际上是一种战略行为:
首先,它确认了侯镜如的身份,相当于中共“公开背书”他并非叛徒。
其次,这也向国民党传递了一个警示信号:他已不是你们的人,别怀疑他太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这个话语给地下党系统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侯镜如是可信之人。
这一句话,直接改变了侯镜如的处境,将他从怀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反而使他处于更加安全的状态。
自此以后,侯镜如每晚都会单独与周恩来汇报北平的警备动态。汇报地点常选在饭店四楼的小会议室,期间不留任何记录,信息通过草图、烟盒等方式呈现。他所提供的防区信息对中共的部署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自己的身份用途,周恩来从未明确说明,他只要求侯镜如“保持稳定,不要变动。”侯镜如清楚自己已成为潜伏者,但同时也在得到保护。
宴会后,曾有人提出调换接待人员,但未得到委员长的回应,侯镜如依然继续担任司令,直到1948年。
1946年春天,随着北平气温的回暖,军事调处执行部的谈判仍在进行。周恩来每日穿梭在饭店与司令部之间,侯镜如未被调离,也没有人再提及他的过去。
白天,他继续主持警备工作,晚上,则单独与中共代表进行密谈。北平的防区复杂,各个情报单位交叉监视,侯镜如通过手绘地图标记情报,随后立即销毁。没有书面记录、没有证据,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准确无误的情报。
4月初,军事调处小组收到情报,蒋介石计划调动华北兵力向冀东推进,侯镜如第一时间将详细的部队调动信息传递给周恩来。该情报迅速被转发到延安,由刘少奇指挥前线部署调整。
然而,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国共谈判破裂,全面内战爆发,侯镜如的身份变得更加敏感。为了安全,他减少了与中共代表的直接接触,改由次线联络人来传递情报。
北平的特务系统愈加紧密。在一次会议中,华北“清共小组”提到警备司令部中有嫌疑人,但由于没有证据,会议没有进一步深入。
侯镜如依旧扮演着“忠诚军人”的角色,定期出席军礼,媒体上刊登他的照片,面无表情、佩剑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