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国家的兴衰、皇权的更替常常伴随着尔虞我诈和血腥的冲突。而每当一方战败时,失败者尤其是帝王,往往会面临来自胜利者的严厉报复,结局常常是惨不忍睹。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比如南唐的李后主被宋太宗毒死,毒药是千机药,李后主的死状惨烈至极;还有南宋灭国之君,他被蒙古人处决,连头颅都被做成了酒杯,实在是惨绝人寰……
然而,在三国时期的蜀汉,刘禅却成了一个难得的幸运例外。虽然国家灭亡,家破人亡,他不仅没有遭到司马懿的残忍处置,反而得以安享晚年,虽然生活受到局限,但也过得不差,锦衣玉食,过得比很多人都要舒适。这一切的背后,竟然仅仅因为刘禅在投降后的三个字。
刘禅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长子。刘备年纪已经很大,在那个时代人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的人群里,刘备已经是一个老年人,而他才迎来了第一个儿子的出生,因此刘禅显得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
然而,尽管父亲宠爱,刘禅的童年却充满了悲惨。刘备与曹操的战斗,几乎贯穿了刘禅的早期生活。在刘备屡次遭遇曹操的追杀之时,年幼的刘禅不得不随父亲四处逃难,一刻不得安宁。婴儿时期的他,经历了几乎无法想象的艰难岁月,随父亲在战火中漂泊,时刻面临生命的威胁。
在长板坡之战时,刘备一度败北,自己差点命丧敌手。在撤退过程中,他甚至没有时间顾及到刘禅和其母亲。毕竟,战场上没有谁能保证生死,而自己的性命更为紧要。刘禅的母亲甘夫人,为了不拖累赵子龙的营救,选择了自尽跳井。至此,刘禅成了一个无母的孩子,孤独地在刘备这个失意的父亲怀里颠簸求生。
不过,天不绝人,一切都在刘备接管益州后有所改善。刘禅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成为了太子,生活从此改善,且得到了诸葛亮的辅导和教育,日子逐渐安逸。诸葛亮长期担任刘禅的导师,并且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关系亲如父子。诸葛亮的教诲使刘禅从小就聪明过人,通读经书,博学多才,不仅掌握了《左传》,还立志成为明君,这些都为刘备所欣赏。
尽管如此,命运对刘禅的考验远没有结束。刘备去世后,年仅17岁的刘禅成为了蜀汉的国君。但蜀汉的形势并不乐观,关羽和张飞接连遭遇不幸,最后刘备亲自报仇时也死于战火,整个蜀汉政权摇摇欲坠。年幼的刘禅,几乎要在一片血海中继续前行。他心中满是迷茫,凭着年轻的心智,面对整个国家的重担,恐怕有多少人都无法想象那时的内心煎熬。
但好在,临终前,刘备交代了诸葛亮来辅佐刘禅,诸葛亮担起了这个重任。他不仅为刘禅接管政务,还成为了刘禅最为信赖的“大山”,为蜀汉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和依赖深刻,使得两人的关系愈加牢固,诸葛亮的忠诚让刘禅感动至极,并且刘禅也因此逐渐掌握了政权。
然而,虽然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君主的责任感,他也始终是一个没有真正权力的“象征性皇帝”。虽然他做出了许多艰难决策,诸葛亮也为他解决了许多内外危机,但面对魏国、吴国的不断威胁,最终蜀汉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失去了最强的依靠,国家渐渐走向了不可逆的衰败。在魏国的攻势面前,刘禅不得不选择投降。许多忠臣和百姓为国家殉国,但刘禅却决定为自己保全性命,最终于公元263年投降魏国,蜀汉正式灭亡。
然而,刘禅并未遭到司马昭的严厉报复,相反,司马昭初时对他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将其封为安乐公,甚至邀请刘禅参加宴会,彰显魏国的仁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昭的多疑性格逐渐显现,开始怀疑刘禅是否真心安于此种境地。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让刘禅带着蜀国的大臣们一同参加,宴会上,舞女们演奏了蜀国的歌舞,曾经的荣光一时让许多蜀国的大臣悲从中来。而刘禅却丝毫不受触动,毫无表露地沉浸在歌舞的欢乐中。这一幕令司马昭感到他对故国的怀念已不再,刘禅竟在此时说出了一句让自己名声扫地的话:“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让刘禅彻底失去了蜀汉百姓的支持,也彻底断送了复国的可能。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禅最终并没有被司马昭加以清算。更为荒唐的是,他自己通过一些举动,传递了自己心无大志的信号。最终,刘禅以“中山寨”作为标牌向司马昭示意他无心权谋,宁愿过安逸的生活,最终得以善终。司马昭也决定放下对他的监视,刘禅最终度过了余生。
尽管刘禅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平庸的象征,特别是在历史上他由于“乐不思蜀”而饱受批评,但他能够在灭国之后存活,并安享晚年,且能够庇护蜀国的忠臣不被清算,实际上也证明了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所做出的独特选择。或许刘禅并非不聪明,而是生不逢时。倘若他生在一个和平盛世,或许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历史也未必会如此评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