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祁钰刚称帝,于谦为何就能擢升兵部尚书,和四点原因有关
创始人
2025-09-13 09:03:13
0

导语:明朝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紧接着又面临瓦刺大军的围攻。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亲自指挥抗敌,成功将瓦刺大军击退,并趁势发起追击。与此同时,刚刚登基的朱祁钰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那么,为什么于谦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兵部左侍郎迅速升迁为兵部尚书呢?这背后其实有四个重要的原因。

朱祁钰称帝全赖于谦支持,因此深得宠信

朱祁钰能够顺利登基,首先得益于于谦等大臣的坚定支持。土木堡之变中,皇帝朱祁镇被瓦刺俘虏,随即各方开始讨论新君的继承问题。此时,虽然太子朱见深是合法的继承人,但他年幼且局势复杂,尤其是在瓦刺大军已近城下的紧张局势下,朝廷内部的许多人认为让年幼的太子继位并不合适。于是,在关键时刻,于谦等人推举朱祁钰登基,并迅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朱祁钰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离不开于谦的支持,正因如此,依赖于谦的力量成为了他的必然选择。因此,于谦迅速升职为兵部尚书,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为了巩固新帝的权力基础。

兵部尚书邝埜死于乱军,兵部尚书一职空缺

在土木堡之战中,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冒险亲征,虽然邝埜竭力劝阻,但最终未能阻止出征。邝埜年已65岁,虽然身体衰弱,却依旧坚持随军出征。在战斗中,邝埜不幸从马上摔下,重伤后仍坚持继续行军。当大军与瓦刺遭遇,形势愈加不利,邝埜提出应当立即入关防守,确保安全。然而,王振坚持不入关,最终导致朱祁镇被瓦刺俘虏,邝埜在乱军中英勇战死。由于邝埜的去世,兵部尚书一职突然空缺,且正值紧急时刻,于谦作为留守京师的重臣,自然理所当然地接任这一职务。

瓦刺进犯,于谦坚持抵抗,获得明代宗信任

当瓦刺的军队包围京师,关于是应该南迁还是坚守的问题成了朝廷内外的焦点。许多大臣主张南迁,毕竟南京曾是明朝的都城,也有过避难的历史,但于谦却坚持抵抗,力主在京师决战瓦刺。他不仅成功激励了军心,还在瓦刺兵力强盛的情况下,成功击退了敌人,避免了类似南宋时期的局面。凭借这一战,于谦获得了明代宗的深厚信任,不仅表现出色,也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这一胜利不仅为明代宗树立了威信,也让于谦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因此无论是从政治利益还是从情感认同的角度,朱祁钰重用于谦可谓是理所当然。

于谦得到文官集团支持,稳固了权力基础

于谦之所以能够迅速升任兵部尚书,还离不开文官集团的支持。明朝的文官集团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历朝皇帝常因其势力庞大而感到困扰。然而,于谦与文官集团关系密切,尤其是吏部尚书王直和内阁学士陈循等人对他支持有加。正是这些支持,使得于谦在局势动荡、权力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同僚的广泛认同。文官集团的推举,使得朱祁钰对他更加信任,并顺势提拔他为兵部尚书,进一步巩固了新皇帝的统治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朱祁钰刚刚称帝时,之所以迅速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背后有多个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朱祁钰的登基完全依赖于于谦的支持,这使得他对于谦十分依赖。其次,兵部尚书邝埜的去世,给了于谦接任的机会。再者,于谦力主抵抗瓦刺进攻,为明代宗赢得了宝贵的威信,成为朝廷的重要支柱。最后,于谦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这进一步稳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因此,朱祁钰重用于谦,也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明智选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辉煌60年·遇见高原的城|白玛... 城镇的变化是 新时代西藏发展 最大的见证 最美的缩影 74座西藏特色城镇 74幅高原生活画卷 跟随镜...
德乒名将邱党与王皓私下谈论樊振... 近日澳门冠军赛期间,德国乒乓球运动员邱党与国乒男队主教练王皓的一段对话被公布到网上,两人谈论樊振东在...
中国建设黄岩岛,菲律宾大规模抗... 一边是国内民众大规模抗议政府腐败与经济困局,一边是执意引进乌克兰“自杀式无人艇”在南海搞事——菲律宾...
原创 宋... 在古代社会,封建制度严格实行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一社会背景导致了男性常常拥有多个妻妾。对于家庭条件较好...
原创 亚... 你展开世界地图,目光从地中海滑向中南半岛,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欧洲东南角的巴尔干半岛密密麻麻分布着...
原创 汉... 汉武帝的三位皇后——陈阿娇、卫子夫和李夫人,都是历史上有着悲剧结局的女性人物。在汉武帝的时代,皇后和...
原创 徐... 孟达射杀徐晃的事件,一方面是演义的虚构,另一方面也充满了偶然性。将其与吴国的潘璋副将马忠生擒关羽、射...
原创 解... 世人皆知郑洞国是抗日名将,却鲜有人知他在解放后的故事。这位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将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原创 在... 类别:历史 内容:世界广袤无垠,包罗万象,尤其是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绵延五千年之久。今天我想和大家...
原创 慈... 在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双双身患重病,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朝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光绪皇帝去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