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们在传宗接代的问题上可谓毫不含糊,康熙帝一生中共育有35个儿子,这个数量在清朝历史中实属罕见。康熙临终时,他并未确定继位之人,直到去世后,遗诏中才透露,继承大统的将是四皇子胤禛。这一决定像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当时,九子夺嫡的斗争异常惨烈,结果,最终胜出的是这个非嫡非长、没有显赫背景,且沉迷于佛法的四皇子胤禛。那么,胤禛究竟凭什么能最终登上皇位呢?在了解胤禛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康熙帝的其他34位儿子都是什么情况。
康熙帝驾崩时,已经年届69岁,而他35个儿子中,还有5位尚未成年。此外,15位皇子在年幼时便夭折,最大的一位也才十岁。所以,剩下的,实际上只有15位皇子活了下来。
首先,我们来关注康熙的皇长子胤禔。胤禔实际上是康熙的第五子,但由于前四个皇子均夭折,他便成为了名义上的长子。胤禔的母亲乌拉那拉氏为妃子,而皇后的儿子胤礽作为嫡长子,自然而然被立为太子。关于胤禔为何未能继承大统,实际上与胤礽的立太子密切相关。
胤礽在1岁时便被立为太子,康熙帝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任命了最好的老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养。胤礽年纪轻轻便精通骑射,智力出众,因此深得康熙宠爱。然而,身为太子的胤礽长期享有尊贵身份,却因过于骄纵而性格变得傲慢。一次康熙生病时,命令太子前来侍疾,胤礽迟迟未到,而且当他终于到达时,面容毫无忧虑,让康熙感到十分失望。更有密信透露,胤礽与大臣密谋反叛。康熙对他失望至极,最终在1708年废除了他太子的身份,将其囚禁。
接下来,胤禔的机会来临。古代封建制度讲究立嫡立长,太子被废后,长子胤禔看到自己的机会,便直接向康熙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代替父皇将太子除掉。这番话令康熙大为愤怒,认为胤禔心狠手辣,完全没有仁爱之心,因此永远将其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除了胤禔,另一个较有希望继位的是八皇子胤禩。尽管胤禩出生较为庶出,但自幼深得康熙宠爱。17岁时,康熙便封他为贝勒,并赋予他众多实权。胤禩为人正直,勤奋进取,在朝中享有很高声誉。许多老臣频频上奏,称赞胤禩贤能。然而,正如康熙帝的性格,猜忌始终存在。太子被废后,胤禩开始在朝中争取支持,这让康熙感到极为不安。于是,康熙决定压制胤禩,使得胤禩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很多支持者,最终未能脱颖而出。
在这一系列激烈的争斗后,朝中的皇子们逐渐分化,最终剩下了老三胤祉、老四胤禛与老十三胤祥三个有望继位的竞争者。胤祉为人老实正直,但性格上过于温和,缺乏政治和军事上的建树,因此不适合当储君。胤祥尽管在武艺上有天赋,且深得康熙帝信任,曾多次随康熙帝南巡,但他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封赏,且在太子废除后,他也随即失宠,最终未能获得重用。
与此同时,九子夺嫡中的太子经历了两度废立,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太子得到了康熙的暂时恢复,但很快因其不当行为再次被废除。此时,朝堂已经风云变幻,康熙最终决定再次审视继位问题,并做出了新的选择。
虽然康熙帝晚年未能最终确定储君人选,但其中一位皇子——十四皇子胤禵,逐渐崭露头角。胤禵与雍正是同母所生,虽然他曾因站在八阿哥一方而被牵连,但因其在西北战场上屡立战功,得到了康熙的再次重用。
在此期间,胤禛则表现出对佛法的极高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晚年时,他不仅为自己取了佛号“圆明居士”,还广泛与僧人往来,亲自主持佛法修行,甚至大力修建宗庙,封僧人官职。这种过于极端的宗教痴迷,让许多人对胤禛的政治能力产生疑虑。然而,在九子夺嫡的激烈斗争中,胤禛始终保持低调,始终不参与任何权力斗争。康熙帝最终被胤禛的仁义和谦虚所打动,决定将其立为继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在晚年期间,曾因喜爱牡丹而令胤禛在圆明园种植了一片牡丹园,邀请康熙帝观赏。在这次相聚中,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弘历,一个机敏聪慧、深得康熙喜爱的年轻人。康熙帝决心亲自教养弘历,并将其视作未来的继承人,这无疑为胤禛最终成功继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康熙深知,若立胤禛为帝,未来的皇位必定能传给自己的宝贝孙子弘历,因而将胤禛视为最佳继任者。
最终,胤禛凭借自己的沉稳和理智,成功登基为帝,开启了清朝的盛世。雍正帝在位期间,勤勉治国,尽力为大清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尽管他日益疲惫,甚至在书桌前为国家殚精竭虑,牺牲健康,但他无疑是一个为国家全心奉献的伟大帝王。
那么,在你心中,雍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