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的第1100期。汉高祖刘邦是一位思维敏捷的人,总能用一些独特的策略来化解难题。在战胜项羽之后,刘邦在军事上再无敌手,顺利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为了确立皇家威仪,汉朝规定所有官员及普通百姓在见到皇帝时都必须下跪,这一礼仪规定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被延续了千年,历朝历代都遵循这一传统。
然而,刘邦很快发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当他成为皇帝时,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依然健在。作为儿子,刘邦秉持孝道,通常至少每五天便会前往探望自己的父亲。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孝道,让父亲向当皇帝的儿子下跪,显然有违伦理。起初,刘邦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困扰的问题,探望父亲时从未要求他下跪。可是,不久后家人提出,由于皇帝的身份已然显赫,设立的规矩理应得到全天下的遵守,否则就会丧失权威,似乎是委婉地触及了这个棘手的矛盾。
在听取了家人的建议后,刘邦才意识到皇权与家庭礼法之间存在冲突。虽然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但要求自己的亲生父亲向自己下跪,显然是违背天理的;反之,皇家礼法在某种程度上仿佛比家庭伦理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汉朝刚刚建立之际,亟需树立威严,这确实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局面。不过,刘邦很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他决定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封为“太上皇”。在形式上,太上皇的地位极其尊贵,甚至有可能超过刘邦这个实际的皇帝,因此作为皇帝的刘邦自然无需向太上皇跪拜。此外,自此以后,刘邦以皇帝的身份主动去探望父亲,也有了更为名正言顺的理由。刘太公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可以说刘邦为后世的许多君主提供了借鉴,处理类似问题时,封为太上皇的办法几乎成了一种通行的解决方案。
其实,在刘邦的父亲之前,曾经有一些人被赋予“太上皇”的称号,但那些人获封时,均已去世。例如,秦庄襄王死后被他的儿子秦始皇封为太上皇,而刘邦的父亲则是首位活着体验“太上皇”待遇的人。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创举,进一步彰显了刘邦在帝国治理中的智慧与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