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互联网上意外发现一篇极具创意的文章,内容声称著名的军事谋士诸葛亮,其真实身份竟然是汉献帝刘协。文章中列举了多项“证据”,诸如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一致、诸葛亮称卧龙的背景——古时只有皇帝才能称为“龙”、以及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敬重等等。
然而,历史上诸葛亮显然不可能是汉献帝刘协。若刘协真如诸葛亮般智谋超群,曹操的家族恐怕早就能够将其牢牢掌控。实际上,刘协本身原本有潜力成为一位明君。
刘协的皇帝之路并非坦途。他其实是汉灵帝与王美人之子,在王美人受宠时,权臣何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然将王美人毒杀。为了保护刘协的安全,灵帝将他托付给皇太后抚养,而何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刘辩则继承了皇位。后来的历史事件将刘协推到了皇位上,董卓认为刘协更具才能和智慧,因此将刘协扶持为帝。
只是可惜了,刘协成为这一时期的皇帝,实则并无实际权力。在董卓被杀后,他又沦为曹操的傀儡皇帝,直至曹操去世,曹丕对他施加压力,迫使刘协禅让。刘协整整做了约32年的傀儡皇帝。禅让后,曹丕虽然对刘协很有礼遇,给予他山阳县作为封地,封他为山阳公,并允许他在山阳县内继续遵循汉朝的礼制与服色,甚至建造宗庙祭祀汉朝的祖宗。在这座县城,刘协便可视作仍是拥有皇权的存在。
刘协的才智与才能得到了董卓的欣赏,甚至袁术也评价他为“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可惜无奈时局逼迫,未能尽展庙堂之才。刘协于公元220年禅位,234年去世,这意味着他退位后尚有14年的时光。那么,这14年对于他意味着什么呢?
曹丕对刘协的态度足以表明,曹丕对于他的统治没有丝毫的担忧,完全不认为刘协会有反叛的危机。身在一方小小的县治,他已经四十岁,步入不惑之年,刘协早已看透世事沧桑,权力与名利皆是浮云,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于是,来到山阳县后,他并未想着复国,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有时,他或许觉得生活乏味,便决定开始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虽然身为傀儡,刘协仍能享有多种奢侈的待遇,比如饮食、服饰和医疗等。他利用自己在宫中学到的医学知识,投身于悬壶济世之中,努力拯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今,焦作一带至今仍流传着刘协与他的妻子曹节(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之间的种种趣事。
出于对刘协的尊重,本地百姓调整了许多生活习俗。例如,他们以“大”称呼父亲,以“美”来叫母亲,这与他们对父母官的尊称有关,刘协便是“大人”,曹节则是“美人”,因此也影响了当地叫法。此外,由于曹节作为山阳公不得离开县城,无法探望亲人,曹节的母亲卞太后得知后亲自前往山阳县看望女儿,而曹丕这个孝子故作不知。久而久之,当地便形成了端午节母亲探望女儿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