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这个紧邻俄罗斯西部的国家,与俄罗斯的边界绵延超过1300公里。特别是芬兰的边境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之间,最短的距离仅约100多公里。
圣彼得堡曾是沙俄时期的首都,至今仍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它不仅是俄罗斯通往西方的窗口,也代表了俄罗斯的现代化。虽然它的现代化程度堪比上海,但在经济规模、城市面积和人口等方面,圣彼得堡依然无法与上海相提并论。
芬兰与圣彼得堡的距离如此之近,但历史上,芬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充满紧张气氛。这种近距离的地理关系让俄罗斯感到十分被动。实际上,芬兰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也曾是俄罗斯的领土。
芬兰曾被沙俄统治100多年
直到1809年之前,芬兰隶属于瑞典王国。然而,经过18世纪初的大北方战争,瑞典这个曾经的北欧霸主被沙俄推翻。从那时起,瑞典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土,包括今天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圣彼得堡所在的地区。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建立了圣彼得堡,并将俄国的首都从莫斯科迁移到了这里。自那时起,圣彼得堡便成为沙俄的首都,直到1917年沙俄灭亡。
由于圣彼得堡距离芬兰非常接近,而沙俄与瑞典又有长期的深仇大恨,因此,芬兰由瑞典控制让俄罗斯感到极度不安。沙俄自然希望能够夺取芬兰,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虽然这需要适当的时机,但拿破仑战争爆发后,沙俄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尽管沙俄和瑞典曾在反法同盟中联合对抗拿破仑,但随着几轮战争的失败,反法同盟已经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在这种背景下,沙俄与法国签订了和平条约,暂时放弃了与法国的敌对。于是,沙俄决定趁瑞典依旧与法国对抗之际,向瑞典发起进攻。最终,在1809年,瑞典宣布战败,将芬兰割让给沙俄。
获得芬兰后,沙俄并没有实施严格的俄化政策。实际上,芬兰在沙俄统治下保有一定的独立性。沙俄虽然是芬兰的大公,但芬兰保留了自治权,除了向沙俄缴纳少量税收外,绝大部分税收由芬兰自用。尽管这种治理方式并不利于沙俄对芬兰的统治,但实际上,沙俄与芬兰的关系就这样持续了100多年,直到1917年沙俄崩溃,芬兰大公被苏俄处决,芬兰才宣布独立。
苏联与芬兰的对抗
苏俄在芬兰独立后承认了芬兰的独立,这是他们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下所做的妥协。为了退出一战,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放弃了西部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甚至承诺归还给德国60亿马克。当时列宁也承诺归还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并且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然而,随着苏俄逐渐站稳脚跟,这些承诺最终被否认。
对于芬兰,苏联天然地认为它是沙俄的一部分,应该被重新收复。虽然在一战期间苏俄无力收复芬兰,但在二战时,苏联终于找到了机会。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斯大林指挥苏军向芬兰发动进攻,计划迅速征服芬兰并将其纳入苏联版图。
然而,这场战争却出乎所有人预料。苏芬战争历时100多天,最终苏联损失惨重,损失的军队人数竟超过芬兰的四倍,约为40万兵员。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斯大林清除了苏联的资深将领,留下的只是一些新兵,这些新兵显然无法与经验丰富的老兵相比。其次,芬兰人也擅长冬季作战,虽然俄军以冬季作战见长,但在芬兰的主场,俄军显然无法占到便宜。此外,苏联可能低估了芬兰的抵抗力量,认为芬兰不值一提,结果却被狠狠“打脸”。
最终,芬兰主动寻求和解,经过谈判,苏联同意结束战斗。但苏联的条件极为苛刻,他们割走了芬兰约10%的领土,约4万平方公里,并且租借了芬兰的重要战略要地汉科半岛作为海军基地。芬兰此时意识到,如果没有外援,单凭自己无法抵挡苏联的压力。因此,尽管芬兰付出了巨大的领土代价,他们依旧保住了独立。
芬兰的战略地位与俄罗斯的安全感
虽然芬兰被迫割让了部分领土,但它依然保持独立,成为唯一一个在苏联压力下成功保住独立的沙俄领土。芬兰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始终是俄罗斯西部的一个敏感点,尤其是作为苏联通向西方的门户,芬兰的任何倾向性变化都能直接影响到圣彼得堡的安全。
即便如此,芬兰在战后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之中。芬兰与苏联的《苏芬友好合作互助协定》使得芬兰一方面需要维持与西方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苏联的存在。正因如此,芬兰一直没有加入北约,也未加入欧盟,保持了中立的立场。
1991年苏联解体后,芬兰终于得以摆脱苏联的束缚,并在1995年加入欧盟。随着俄罗斯和西方关系的紧张,芬兰则需要再次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直到俄乌战争爆发,芬兰终于决定加入北约,标志着其战略立场的重大转变。此举使得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尤其是与芬兰的接壤地带,成为北约与俄罗斯潜在冲突的前线。
芬兰的加入不仅增加了俄罗斯的战略压力,还使得俄芬边境成为了俄罗斯防线上的一个巨大漏洞。如果北约真的与俄罗斯爆发冲突,俄芬边境无疑将成为最关键的战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