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竟然是皇帝亲自阅卷?你能想象古代的“高考”评分制度有多荒唐吗?在宋朝时期,居然有一场极其离奇的高考,皇帝竟然命令两名考生打架,最后由谁赢得比赛来决定谁是状元!
“十年寒窗苦读”,古人都曾这样描述为科举考试所付出的努力,但实际上,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难度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才结束,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期间共产生了六百多位状元。想想看,数千年的科举历史,最后涌现的状元不过寥寥数百位,这也就意味着,古代科举之难,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
那么,成为一位状元究竟有多难呢?首先,考生得经过院试,紧接着是乡试。乡试成功后,才能进入京城参加会试,而这道关卡是许多人止步的地方。许多才子虽然才华横溢,却因家境贫寒或缺乏官场背景,始终难以晋升。会试通过后,接下来才是最关键的殿试,而殿试的阅卷人正是皇帝本人。然而,并不是所有通过会试的人都有资格参加殿试,是否能够进入,还得皇帝亲自决定。
史书记载,公元975年,考生们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全国录取了大约200名进士,但最终只有最前几名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其他考生则只能停留在进士这个层次,或是重新参加考试。因此,虽然科举制度看似公平,实则在历史上屡次出现舞弊现象。像范进那样出身寒微的考生,即便才华横溢,也难以得到提升,这也证明了古代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即使殿试最为权威,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也难免存在种种不公与曲折。在殿试环节,考试题目由皇帝亲自设定,试卷只由皇帝知道内容,理论上杜绝了舞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考试过程就完全公正。事实上,古代很多皇帝选拔状元的方式都相当荒唐。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曾提出过一种极为离奇的选拔状元的方式:让两名考生通过打架来决定胜负,谁胜出就成为状元!
赵匡胤这种方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通常来说,状元的选拔应当基于才学与学识,考生的论文应当展示出非凡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而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自然会挑选出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考生。然而,赵匡胤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他设定了一条不按常理出牌的规则:谁先交卷,谁就能成为状元。这种规则确实让许多考生倍感压力,他们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地写完试卷。有一次,有两名考生王嗣宗和陈识竟然几乎同时交卷,令赵匡胤一时难以抉择。最终,他决定让这两人比赛跑步,谁跑得快,谁就获胜。当两人赛跑后,王嗣宗凭借体力优势略胜一筹,成为了状元,陈识则成为了榜眼。
尽管这个方法看起来不够公平,但实际上,王嗣宗的才华也并不逊色,他确实具备了成为状元的实力。王嗣宗后来担任了官职,虽然曾一度遭受陷害入狱,但最终得以平反,并重新获得了朝廷的重用,成为了一位为官清廉的有能之臣。
然而,这样的选拔方式并非没有后遗症。事实上,赵匡胤的做法引起了很多后人的模仿。宋真宗时期,一名叫钱易的考生,看到王嗣宗因速写夺得状元,便想通过速战速决的方式来获得优先交卷的机会。结果,当钱易迅速交卷时,皇帝却认为他对考试敷衍了事,因此大为震怒,不仅斥责他,还取消了他的进士资格。
当然,并非所有朝代都采取这样草率的方式来选拔状元。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格。考试时,官员们会一起阅卷,并且采用匿名阅卷的方式,以避免舞弊。最后,皇帝亲自审定成绩,并且按照名次将考生的名字公示。这种方式相对更为公正,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例外。比如,在晚清时期,慈禧太皇太后就曾因个人喜好,随意更改状元人选,将原本应得状元的考生朱汝珍剔除,换成了第二名。
这些荒诞的事件无不展示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尽管科举制度曾为许多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机会,但由于官场的腐败与权力的干预,许多人努力了多年,却始终无法通过这一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科举制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高考制度,虽然依然有许多改进空间,但相比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算是公平了许多。
如今的高考,尽管没有古代科举的种种荒唐与不公,却仍然需要每一位学子付出艰辛的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在这里,我们也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都能如愿以偿,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