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短短十年间,扫平了六国,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背后离不开蒙恬、王翦、章邯等赫赫有名的将领,以及一支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秦军队。始皇帝驾崩后,秦国将领失去了主心骨,众多势力开始竞逐权力。
令人困惑的是,秦二世即位后,不仅没有继续扩大秦国的版图,反而在短短几年内灭亡。那么,当年那支令六国畏惧的百万秦军究竟去了哪里呢?
我们翻开史书,探寻这支由边防军、中央军和地方军组成的精锐部队,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一、北方边防军
这支队伍被称为大秦的“长城军团”,由蒙恬统领,战力强悍,威震匈奴。秦国统一后,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匈奴,成功收复河南地,过黄河,占领银山,修建起万里长城。为秦始皇巡游天下铺设了千里直道。
然而,蒙恬最终被赵高与胡亥合谋毒死,长城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裨将王离。在六国复国后,长城军团除去部分兵力继续威慑匈奴,二十万北方边防军由王离率领,南下征伐赵国。巨鹿之战中,项羽率五万楚军与王离军团展开激战。项羽凭借破釜沉舟的气魄,以少胜多,连战连捷,迫使王离断粮,最后包围了长城军团。
在此战中,各国联军纷纷乘机加入攻击,最终,王离被生擒,二十万长城军团损失惨重,死亡、逃亡、甚至自杀的军人不计其数,约十万人投降了项羽。巨鹿之战成了北方军的灭顶之灾,20万精锐就此覆灭。
二、南方边防军
南方的边防军主要由南越王赵佗的“岭南军团”构成,虽然《淮南子》称其有50万之众,但其实际战力较为薄弱。这支部队多数由郡县兵组成,其中不乏大量原楚国的降军。在征讨百越的过程中,岭南军团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了数十万人,最终赵佗选择封锁通道,建立独立的南越王国,割据一方。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其他地方的六国贵族叛乱,作为秦军的主力之一,岭南军团却置身事外,按兵不动。这是为何?首先,岭南军团由大量降兵组成,这些人根本没有深厚的对秦国的感情;其次,这支军队的战力并不强,五十万的兵力也曾被南越土人打败,若让其对抗项羽的精锐部队,几乎是送死;再次,岭南到关中的路途遥远,粮草供给严重不足,几十万大军返程的后勤压力几乎无法承受。
最后,岭南军并未采取回援行动,随着南越百族的反抗和地形的限制,这支军队最终没有参与到对秦二世的反击中,造成其未能尽到保卫秦朝的责任。
三、中央卫戍军
中央卫戍军负责守卫咸阳,主要由卫尉军、中尉军和都尉军三支部队组成。卫尉军仅有一万人,负责宫廷的保护;中尉军约两万人,负责保护咸阳城;都尉军大约有十万人,负责外围的防务。
这些部队中,除去被项羽消灭和投降刘邦的部分,最终留下了约8万名士兵投降刘邦,为汉朝增加了重要力量。与此类似,章邯所组织的20万关中军,在与项羽交战时,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但不久后由于战略失误,士兵们在多次劫掠和屠杀中沦为项羽的俘虏。
最终,中央卫戍军中的10万降兵加入刘邦阵营,而剩余的20万则被项羽所坑杀,整个卫戍军从秦朝的军力中消失。
四、地方郡县兵
秦始皇发动南北大战后,能够调动的大规模军队已所剩无几。剩下的部队多是驻守在各地的郡县兵,基本只能勉强镇压当地贵族的反叛。在六国起义后,很多这些部队被起义军消灭或收编。刘邦和项梁早期的部队,便是由这些郡县兵组成。
因为这些部队数量小,且没有著名将领,许多郡县兵的部队消失后,史书中没有太多记载。
总结
曾经威震四方的大秦百万军队,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二十万北方边防军在巨鹿之战中覆灭,五十万南方军按兵不动,二十万关中军被坑杀,十万卫戍部队投降或被歼灭。尽管秦朝曾一度摧枯拉朽,迅速吞并六国,然而在秦二世的统治下,这支昔日的强大军队逐渐瓦解,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继而,中国历史进入了大汉时代,这个时代的崛起,离不开秦军的失败和汉军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