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玛多县那海拔 4300 米的神秘之地,扎陵湖与鄂陵湖如两颗璀璨明珠,闪耀在黄河源区。这里不仅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 “柏海”,更是 “唐蕃古道” 的关键枢纽。而近期,一场考古新发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成为焦点 —— 一处 37 字的秦代摩崖石刻题记在此诞生。
这处黄河源石刻可不简单,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现存于原址的刻石,且保存最为完整,意义重大。石刻字体为典型秦小篆,内容讲述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五大夫翳带领方士,乘车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于当年三月己卯日抵达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终点。
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玄武岩基部,摩崖刻文岩壁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菱形,壁面总长 82 厘米,最宽处 30 厘米。虽壁面有剥蚀、裂痕、磨蚀风化及残损剥落,但历经岁月仍顽强留存。按照岩石自然壁面,自右向左、自上而下凿刻 37 字,分 12 行,单字大小适中。
石刻开篇 “皇帝” 以及 “廿六年三月己卯” 等表述,结合秦历可知指公元前 221 年 3 月 29 日,其中 “五大夫”“仑” 字写法等特征,皆是秦代文字典型标志。
它的出现,成功解决了 “昆仑”“河源” 精确地望这一千年争讼问题。昆仑位置一直是学界谜题,而石刻发现地扎陵湖畔,其南为巴颜喀拉山脉,据此可推断先秦文献中的 “昆仑神山” 即指此山脉及其周边。这与唐代、清康熙年间对昆仑山地望的推定契合,也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记载相符。
同时,它记录了秦始皇遣使寻药的史实,补全文献缺失,还证实 “唐蕃古道” 关键环节在秦已打通。
先秦时,昆仑山被视为神仙圣地,有仙草、不死药。石刻提及采药目的地 “前□可一百五十里”,经换算约为今 62.37 公里,向西行正是 “星宿海”。《山海经》记载先秦已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河源,其周边山脉为昆仑山,是求药之地。
文献原无秦始皇寻访仙药记载,石刻改变这一认知,证实史实,还将中原文化影响力拓展到青藏高原腹心,填补文献空白。
秦始皇统一后七次出巡立下七大刻石,传为李斯撰文并书丹,但原物几乎毁坏,仅存传世摹本和翻刻本,现存泰山、琅琊台刻石残块也严重残断、漫漶不清。而黄河源石刻不仅唯一现存原址,且保存最完整。
这块秦代石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引发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思考。秦始皇为何会派人深入如此偏远的高原?方士们又是如何穿越险峻的山脉,抵达扎陵湖畔的?
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探险队伍可能沿着黄河上游的河谷前行,依靠当地游牧民族的指引,逐步深入高原腹地。石刻中提到的“五大夫翳”,极可能是精通天文地理的方士首领,他们或许携带了早期的指南工具,甚至可能借助星象定位,才得以在茫茫高原中找到方向。
更令人惊叹的是,石刻的保存状态暗示了古人精湛的刻石技艺。秦小篆的笔画匀称有力,即便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雪侵蚀,仍清晰可辨。这或许得益于高原干燥的气候,以及玄武岩的坚硬质地,使得文字得以在时光的冲刷下幸存。
此外,石刻的内容也揭示了秦帝国对边疆的探索野心。秦始皇不仅追求长生,更试图将帝国的疆域与神话中的“昆仑”相连,以此强化统治的合法性。而这条通往高原的路线,后来成为“唐蕃古道”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原与青藏高原的千年交流。
这一发现,既体现 2200 多年前中原汉人探索青藏高原的冒险精神,也表明秦统一时,昆仑山系、黄河源区已被视为中华民族神山与母亲河之源。黄河源秦代石刻,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段鲜为人知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