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凭借自己口才而游走于权力中心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如晏子、苏秦、张仪、鲁仲连等,他们凭借花言巧语,游刃于政治之中,拨动风云,个个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然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位,乃是秦汉时期著名的辩士——蒯通。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他的口才之利,甚至可以让三位杰出人物因此丧命,顿生警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蒯通,本名蒯彻,是因为避免使用汉武帝的名字而改名通。他以其卓越的辩才而闻名,善于清晰表达各种利益关系,曾担任著名将领韩信的谋士,深受其信赖和器重。而司马迁提到的“三俊”,韩信正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则是郦食其和田广,关于这三位的故事可追溯到历史上著名的“乱齐之策”事件。
公元前203年,汉朝第四年,韩信作为汉将,连续征战,先后平定赵、代、韩三国,准备率军攻打齐国。然而,军队尚未踏过平原县,就得知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前去劝降齐国,这让韩信的进军不得不停下。在这时,蒯通运用他的智慧劝说韩信:“汉王一边指派将军攻打齐国,一边又送加使者前去劝降,但将军为何现在要停下脚步呢?难道是接到了什么诏令吗?你带领的几万大军,奋勇作战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座城池,难道要倚仗郦食其一人之力,让齐国七十多座城都心甘情愿投降吗?”在这种仔细的说服之下,韩信终究被说动,再次激起士气,决定继续向齐国进发。
就在韩信攻城之际,郦食其正与齐王一起庆祝,齐王得知韩信攻城的消息,愤怒之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命令将其用沸水煮死。最终,韩信顺利平定齐国,击杀齐王田广,自立为齐国的代理国王,这一行为虽然一时成就了他,却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当韩信成功夺取齐国之际,汉王刘邦与项羽正处于激烈的斗争中,蒯通鼓励韩信要自行称王,争夺天下。然而,韩信并未采纳蒯通的建议,因此令蒯通感到非常失望,最终选择离开了他。此后,刘邦在战争中逐渐控制了局势,击败项羽,登上了皇位。按照历史的惯例,经过一番战乱之后,总难免要进行清算!果然,刘邦最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随后,萧何策划了对韩信的暗杀。在韩信被杀后,作为其谋士的蒯通也被刘邦逮捕,准备将其处以极刑。然而,蒯通凭借超凡的口才再次逃过一劫,他高谈阔论道:“狗吠尧帝,不是尧帝不仁,而是吠他不是自己的主人。”这段话意在表达各自为主,并无怨言。刘邦听后,深感道理,便释放了蒯通。
尽管蒯通凭借口才赢得了福气,但也正因言辞而惹来祸端。祸福相随,纵有一张巧嘴,若是不加以妥善管理,终究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