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后期,太监的权力达到顶峰,成为了国家政权腐化的主要根源。皇帝和太监勾结,彼此依赖,联合剥削百姓,卖官鬻爵,导致了朝廷腐败,民生困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黄巾起义爆发,席卷全国,成为东汉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也为三国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姜维的一生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投效蜀汉后,姜维便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屡建战功。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毫不慌乱,冷静地指挥军队,确保了有序的撤退和军队的安全。费祎死后,姜维接掌了军权,多次出兵北伐,誓言完成统一天下的伟大理想。即便西蜀灭亡,刘禅投降后,姜维依然希望通过钟会的合作复兴蜀汉,可见他对蜀汉的忠诚与坚定。
从军事才能来看,姜维毫不逊色于魏吴两国的任何将领,是三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军事统帅。尽管北伐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不能因此贬低他的军事能力。姜维面临的敌人,特别是邓艾,都是顶尖的将领,且蜀汉相较魏吴在经济与军力上始终处于劣势。更为复杂的是,姜维多年来的征战都需要在重重内部阻力下进行。早期,他就曾受到蒋琬与费祎的限制,费祎曾明确表示,不如保国治民,避免冒险北伐。一次,姜维向刘禅上奏,提议清除黄皓,刘禅却淡然回应,这让姜维感到无比失望,最终未能如愿。
刘备去世时,刘禅已年满十六,虽然这一年龄在古代被视为成年人,然而对于诸葛亮来说,辅佐刘禅并非轻松的任务。除了筹划北伐和处理军政事务,诸葛亮还得事必躬亲地照顾刘禅,显然他对刘禅的能力心存不安,最担心的便是刘禅“亲小人,远贤臣”,而“小人”正是指那些权力滥用的太监。
在古代,太监是皇帝最信任的帮手,因为他们没有子嗣,便没有通过血缘关系积累势力的欲望。正因如此,太监政治在当时显得尤为稳定。黄皓作为刘禅宠信的太监,深得其信任,但他却是个聪明且阴险的人,擅长拉拢权贵,暗中操控朝政。史书记载,黄皓的行为越来越放肆,直到董允去世后,他几乎独揽朝政,大肆排挤姜维,使蜀汉朝纲日益腐化,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在邓艾偷渡阴平,威胁蜀汉国土时,诸葛瞻出征迎战,却不幸在战斗中被邓艾打败,形势十分危急。邓艾试图劝降诸葛瞻,并承诺将封他为琅琊王。诸葛瞻悲痛地回答:“我既无法除去黄皓,外敌如姜维,我又无力保卫国家,回去还有何面目?”最终,诸葛瞻决心与邓艾决战,遗憾的是战败身死。实际上,姜维若要除去黄皓,便必须争取像诸葛瞻和董厥这样的重臣支持。然而,由于两者在是否继续北伐上存在分歧,姜维未能与尚书台达成一致,从而错失了铲除黄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