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占徐州后,在白门楼上发生了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件。割据徐州的君主吕布,面对曹操的攻势,百般求饶,企图通过投降来保全性命。然而,他的两位忠诚部下,陈宫与高顺,却在生死面前毫不畏惧,双双选择了赴死。曹操对待这两位将领的态度也极为不同,尤其是对高顺,几乎没有任何劝降之意,便直接下令将其斩杀。这其中究竟藏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一、骁勇善战的高顺
高顺在吕布麾下,是一员猛将,文有陈宫辅佐,武有高顺坐镇。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在军中的指挥才能也堪称一绝。高顺屡次出征,表现出色,获得吕布的信任。特别是在小沛之战中,他联合张辽一起攻打刘备,成功将刘备逼迫撤退,并在与曹操援军的交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武。高顺曾与夏侯惇激战数十回合,虽然最终败下阵来,但也让夏侯惇受伤不轻,左眼被射中。这一战的胜负虽分,但足以证明高顺的战力之强。
作为吕布军中的重要一员,高顺不仅以个人武力为著,更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猛的部队,屡屡在战斗中带领吕布军打出佳绩。他的部队被称为“陷阵营”,号称无坚不摧,极具战斗力。能够与曹营的猛将夏侯惇对战四五十回合,足以证明高顺的实力,他的武艺已不亚于吕布、关羽等一流英雄。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曹操虽然对陈宫、张辽等投降的将领表示接纳,但对于高顺这个骁勇的将领,竟然毫不动心。这与曹操一贯的用人之道格格不入。高顺无论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在军中的威望,都使得他成为一位极具价值的将领,理应得到曹操的招降。可曹操为何如此对待他呢?
二、忠心耿耿的高顺
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几乎无人能比。虽然他在吕布麾下,屡次提出忠诚的建议,批评吕布的种种过失,但他的忠诚始终未曾改变。然而,吕布并没有真正重用高顺,尽管他知道高顺是自己最可靠的部下。高顺性格刚直、不谄媚,奉公守法,不接受任何贿赂,生活简朴,极有威仪。正因为如此,他与吕布的性格并不完全契合。吕布虽然信任他,却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和善待他。
一次,吕布因部下郝萌的叛变仓皇逃入高顺的营中,显然是出于对高顺的信任。平定了叛乱后,高顺将郝萌的部下曹性送到吕布面前,曹性指控高顺与陈宫联合平叛。吕布虽然知道高顺对自己忠心,但由于高顺与陈宫关系不和,最终他疏远了高顺。即便如此,高顺依旧毫无怨言,始终对吕布忠心耿耿。
高顺和他麾下的“陷阵营”,在与曹操的多次交锋中屡屡令曹军吃尽苦头,特别是夏侯惇的受伤,令曹操多次陷入困境。尽管如此,曹操是否对高顺有深仇大恨,决定要报仇雪恨呢?事实并非如此。
三、高顺必死的命运
在高顺被俘后,曹操亲自问他是否有什么话要说。高顺并未回应,沉默不语。曹操对这一反应极为愤怒,立刻下令将高顺斩杀。从这一个细节来看,曹操并非没有给高顺留一线生机。如果高顺向曹操投降,曹操或许会放他一马。毕竟高顺的才干和勇武是显而易见的,留他在曹营无疑能增加曹军的战斗力。
然而,高顺的沉默,反映出他对曹操的蔑视。他不言一语,显然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活命的机会。曹操之所以对高顺没有丝毫劝降的意思,正是因为他早已决定要杀掉高顺。这不仅是因为高顺在战场上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更因为高顺对吕布的忠心,令曹操断定高顺不可能为他效忠。
与高顺的忠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操对陈宫的态度。尽管陈宫曾与高顺有过不和,但由于陈宫的忠诚度没有高顺那般坚定,曹操与陈宫过去的关系较好,因此对于陈宫的招降持开放态度。而高顺不同,他对吕布的忠心使得曹操不敢留下他。
曹操从未打算让高顺活着,正因如此,在吕布向曹操提出归降的建议时,曹操内心犹豫,表露出对吕布的疑虑。曹操深知,吕布是个极度没有底线、权谋心狠的人。如果收降吕布,而留下高顺,显然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隐患。即便曹操不收降吕布,他也不愿留下高顺。因为高顺对吕布的忠诚使他无法改变立场,如果高顺活着,必然会向吕布效忠,哪怕吕布反复无常,曹操也无法承受这种危险。
因此,无论曹操是否收降吕布,他都无法允许高顺继续活下去。高顺的死,是曹操处置吕布余党、消除潜在威胁的必要举措。
结语:
高顺作为吕布麾下的名将,屡次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指挥的“陷阵营”所向披靡。尽管他拥有足够的能力和忠诚,曹操却毫不犹豫地将他斩杀。高顺的死并非仅仅因为他对曹军的威胁,更因为他对吕布的绝对忠诚。曹操深知,高顺如果活着,无论吕布是否归降,都将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因此,在白门楼上,曹操没有给高顺任何机会,而是果断下令斩杀他。